访问主要内容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宪政制度的故乡英国:诗人参孙弥尔顿之一 诗人的成长

发表时间:

「提要」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 - 1674),英国诗人群雄中的巨人,争取思想自由的斗士。作为诗人,他创作了《失乐园》、《复乐园》这样雄浑壮阔的史诗。作为斗士,他为出版自由奋力疾呼,为诛杀暴君挺身力辩。他创作诗篇,他自己的生活就是一首诗。他的功业是对“诗人何为”这一世纪之问的最好回答。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 - 1674),英国著名诗人,《失乐园》作者。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 - 1674),英国著名诗人,《失乐园》作者。 © 网络照片
广告

问:弥尔顿在英国诗人中地位独特,这是为什么呢?

答:那是因为他一身兼两任,既是伟大的诗人,又是捍卫自由的斗士。在1640年英国革命中,他冲锋陷阵,甚至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在眼病已恶化的情况下提笔上阵,驳斥欧洲保皇势力对诛杀查理一世的诅咒,竟至双目失明。之后,他凭借翻江倒海的诗才,口授诗行,创作了《失乐园》、《复乐园》等伟大诗篇,他的绝笔之作《斗士参孙》恰恰描绘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勇士,弥尔顿似乎是以他为自己的样板和写照。所以我称弥尔顿是“诗人参孙”。弥尔顿的家族并不显赫,他爷爷是弥尔顿大教区一个富裕的自耕农,这个教区离牛津不远,所以弥尔顿的父亲在牛津读书并且皈依了新教,结果那位坚守旧教的老人竟然把儿子赶出了家。由于这个离开家乡来到伦敦的青年为人正派,守信用,很得人信任,朋友们便帮助他开了一家公证人事务所,它开在伦敦奇普赛路,标志是一只展开双翼的雄鹰。诗人1608年12月9日就出生在这里。弥尔顿自己叙述他的幼年时说:“我出生于伦敦,父母都是敦品重德的人,父亲为人正直不苟,母亲是个贞淑安静的妇女,尤以乐施好善闻名邻里。我从孩提时起,父亲就决定要我读书习礼,而我也能勤恳就学。十二岁以后,总是读书到深夜,后来证明这是第一件有害于我眼睛的事情”。

问:这几句自述我们就能看出,弥尔顿是个勤奋好学的人。

答:是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极其深厚的学术修养和知识储存,而且我们也能知道他后来四十岁上下就双目失明的原因,十几岁的孩子每天苦读,夜里也不休息,那时照明的只有蜡烛和煤油灯,孩子的眼睛尚未完全生长成熟,这种超出常规的用眼,当然会留下后患。弥尔顿有两篇少年时的文字流传下来,那是他翻译的《圣经·诗篇》第六十四和第八十六篇。这两首诗一首是谴责那些阴险作恶的人,“他们磨舌如刀,发出苦毒之语言,好像瞄准了的箭要在暗地里伤人”。另一首则是向耶和华祈祷并请求神的庇护,“耶和华啊,求你留心听我的祷告,垂听我恳求的声音,我在患难之日要求告你,因为你必应允我”。从他少年时选译的这两首诗篇中,我们似乎能看出他嫉恶如仇和笃信上帝的秉性。在他十六岁那年,他考取了剑桥大学,但学校的那套繁琐无聊的课程完全不对这位天才诗人的胃口,特别是弥尔顿阅读范围极广,可学校的导师硬性规定的阅读书目却死板、枯燥,他抱怨说,这些书只为了将来写些八股文章。为此他和导师发生了冲突,以至学校不得不给他更换导师。他后来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弥尔顿人生得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又才识过人,亲切温和,结果得了个绰号“基督学院的淑女”。1632年,他离开读了七年书的剑桥大学,回到他父亲退休后居住的一个叫霍顿的小村子,这里环境优美,长林丰草,绿野如茵,在这里他悠然南窗,随意读书,爆发出淋漓的诗情。其实他最早写诗的时候才十几岁,那首最为人喜爱的《五月晨歌》就作于1628年5月1日,诗中唱道:“晶莹的晨星,白昼的前驱/舞蹈着从东方带来伴侣/百花的五月,从它绿色的怀中洒下/金色的报春和淡红的樱草/富丽的五月,你激起/欢乐、青春和热情的希望”。这几行诗表达了一个青年昂扬向上的蓬勃朝气。在霍顿居住时,他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虽然年纪尚轻,可已经心雄万夫。在给剑桥同学的信中,他写道:“一个好的打更人会告诫说,黑暗时刻正在消逝,而我对人生的看法依然朦胧。但我知道,我的用武之地就在眼前”。

问:他心目中所要仿效的人是谁呢?

答:从他的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出是莎士比亚,因为他最早刊印的一首诗是《莎士比亚碑铭》,诗开篇就是一句,“我的莎士比亚,他的遗骨自有光辉”。随后,他力陈莎翁的功绩无可比拟,诗中说,“何必筑起金字塔,尖顶高耸星?/你,伟大的‘荣誉’后裔,‘不朽’之所生/何必这些低劣的东西来彰显你的声名?在我们惊奇的赞叹里/你早已竖起一座永久的纪念碑”。在弥尔顿心中,莎士比亚的不朽远超金字塔。二十岁出头的青年认准莎士比亚的伟绩,这个青年的志向又何其远大。弥尔顿传的作者马克·帕提森对弥尔顿的一生勾勒了一个轮廓,在他看来,弥尔顿的一生是一部三幕戏剧,第一幕是他幽居霍顿,在安宁平静中读书思考的时代。在这一幕中,弥尔顿贡献了《沉思的人》、《愉快的人》和音乐剧《科马斯》、长篇哀歌《黎希达斯》。第二幕是弥尔顿投身政治,那时他充满激情,撰写政论文章,如同吹响战斗号角,这个时期他贡献了《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申辩》及许多抨击暴政和宗教仇恨的小册子。第三幕是他从战场上退下,遍体鳞伤、双目失明,孤独贫困地蛰居一隅,但此幕却是最崇高壮烈的一幕,他贡献了《失乐园》、《复乐园》和《斗士参孙》三部巨著,在混乱的世界中巍然挺立。

问:你所引的《五月晨歌》诗意清丽,是他人生大戏第一幕时心之所在吧?

答:是的。弥尔顿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欲作诗,先做人。一个诗人的生活本身就应该像一首诗。这个诗不单指一首精美的诗歌,而是指一个诗人的心怀与追求,诗人以此创造一个诗的世界。什么是诗的世界?德国大诗人荷尔德林曾表述过他心中诗的含义:“人诗意地居留于地球”,这个思想后来成为存在哲学家海德格尔不断思索的一个意念。当我们平常使用诗这个字时,心中自然涌出人生在世一切美善的事物,不仅仅是良陈美景、赏心乐事,更有炽热的爱情、坚贞的友谊、美妙的幻想、永恒的正义,这就是说,我们会将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称为诗的世界,唯有人能想象和创造这种超越性的世界,因为有诗的超越性的世界,我们才能体会现实世界中那些邪恶、丑陋、凶残、不义的东西,才会去努力改造与消灭它们。弥尔顿的一生,就是以诗意的存在揭去遮蔽人的本真生存的幕布,让生存的真意,那种理想性的可能生存展现出来。在这样一个展现的过程中,他是诗人,但首先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人,一个诗意地居留于现存世界的人。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