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宪政制度的故乡英国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上集)

发表时间:

「提要」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哈姆雷特》是最引人探索的一部戏。国内曾把根据这部戏拍成的电影翻译为《王子复仇记》,其实这有很大的误导性。复仇还是不复仇,这恰是哈姆雷特心中的疑问。也正是疑惑表现出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与丰富。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Wikimedia Commons
广告

 

问:关于哈姆雷特的性格,历代解释者各抒己见,似乎没有定论。

答:这正是该剧的迷人之处,所以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举几个例子。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不是敢做敢当的英雄,莎士比亚把一件大事放在担负不起的这个人身上。施莱格尔则认为,莎翁写出了一个思考过多,而行动顾虑重重的人。布雷德利则认为,哈姆雷特有忧郁症,对眼前的一切永远悲观厌恶。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派则认为正是恋母情结让哈姆雷特下不去报复之手。虽然他痛斥他妈妈下嫁给了那个谋害老国王的人。他认为,那是,“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但这样的怒斥也没有让他痛下杀手。我们还是顺着剧情,看看一桩惊心动魄的谋杀与复仇、爱情与毁灭的悲剧如何发展。

问:这戏开场似乎是一场鬼戏。

答:没错。那是在丹麦的艾尔西诺城堡,连续几夜,卫士们都看到一个幽灵出现在露台上。他的形象是不久前故去的丹麦国王。卫士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王之子哈姆雷特。他正因国王不明不白地去世悲愤难过。也因为不到数月,母亲就嫁给国王之弟克劳狄斯,他现在成了丹麦国王。冒牌的国王劝哈姆雷特不要再悲伤,因为“从第一个死了的父亲起,直到今天死去的最后一个父亲为止,理智永远在呼喊,这是不可避免的。请你抛弃这种无意义的悲伤,把我当作你的父亲”。他无耻地用了“理智”这个词,可哈姆雷特却是以疯癫的面目出现。这就是福科所关心的“疯癫的意义与真理性。哈姆雷特的理由是,“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刚死了两个月,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一个月前,她哭得像个泪人,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送葬时穿的鞋子还没旧,她就嫁给了我的叔父。一头没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点吧”。这句话就表达了戏剧的冲突与杀父娶母有关。他的朋友告诉他,老王的幽灵一再出现,哈姆雷特立刻感觉到了父亲一定是有话要对他说。他决定去城堡的露台上守夜。果然,午夜时分,老幽灵又出现了。他告诉哈姆雷特,是他的弟弟乘他在花园长椅上小睡,用毒药灌进了他的耳朵,害死了他,并抢走了他的妻子。他要哈姆雷特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母亲。他接受了父亲交给他的任务,宣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问:从这话看,他对报仇这件事似乎是勉为其难。

答:这是全剧的一个重点。在后来的复仇行动中,他犹豫彷徨,这恐怕就是歌德说他不是英雄,担不起这副重担的原因。但仔细分析,情况不是这样。哈姆雷特爱着宫廷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利亚,但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却不看好这段姻缘。他告诉妹妹,一个王子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爱情,因为他的选择会影响到国本的安危。他劝告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剑把你射中”。奥菲利亚答应他要小心,但哈姆雷特却依旧缠着她,只是在与亡父的幽灵谈过话之后,他对奥菲利亚的态度,突然带有疯癫的迹象。据奥菲利亚描述,“他握住我的手腕,紧紧不放,伸直手臂向后退立,用他的另一只手遮住他的额头,一眼不眨地瞧着我的脸,好像要把它临摹下来。然后他轻轻摇动我的手臂,上下点了三次头,发出一次惨痛而深长的叹息”。在接受父亲幽灵的嘱托之前,哈姆雷特如普通的青年恋人一样追求奥菲利亚,任意向她倾诉爱情,但现在不同了,他肩负复仇的大任,他必须要考虑如何继续和奥菲利亚的恋爱,是前进还是终止。因为他随后的行动不能顾及奥菲利亚,他只能独自前行。而狡诈的克劳狄斯已经觉察出哈姆雷特的变化,他要小心应对,因为只有他心里明白,哈姆雷特是对他权力的唯一威胁。他要臣子帮忙探查,他说,“你们大概已经听到了哈姆雷特的变化,他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除了他父亲的死之外,究竟有什么原因,把他激成疯疯癫颠的样子,究竟什么原因,我实在猜不出”。

问:他显然心虚了。

答:是的,他惧怕哈姆雷特知道真相,而老臣波洛涅斯听了女儿奥菲利亚的陈述,自以为知道了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他拿着哈姆雷特写给奥菲利亚的情书,念给伪国王,说他让女儿拒绝了哈姆雷特,所以他因失恋而疯狂了。但是哈姆雷特对两位大臣说的话,证明了他的疯狂与忧郁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他看世界,“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他看人类,“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位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在我看来,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莎翁借这段著名的台词,充分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对自己的信心和期许。但一个深知在这表面的光鲜之下,深埋着罪恶的人,却因这对比而更加沮丧。他痛斥自己的懦弱,“啊,复仇!嗨,我真是个蠢材,我亲爱的父亲被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却像个下流的女人,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为了证实幽灵告诉他的话是事实,哈姆雷特想了个主意。他请了个戏班子,让他们在伪国王面前重演幽灵告诉他的那一幕,因为,“犯罪的人在看戏的时候,因为台上表演得巧妙,有时会激动天良,当场供认他们的罪行。我要叫这班伶人在我叔父面前表演一本跟我父亲的惨死情结相仿的戏剧,我在一旁观察他的神色,我要探视到他的灵魂的深处”。

问:可另一边,伪国王也要搞清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装疯啊。

答:没错,两边都在斗智斗勇。但对哈姆雷特而言,因为有亲娘牵连在内,加上他生来的哲学家性格,他总处在思索、犹疑当中,不能痛下杀手。国王和波洛涅斯安排奥菲利亚和哈姆雷特见面,他们躲在幕布后偷窥,而哈姆雷特却饱受思虑之苦,他万分纠结的说出了他的苦恼,这就是戏剧史上最著名的那段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英文很简单,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字面的意思就是,死还是活,这是个问题。在哲学上,be这个不定式就是表示某物存在,所以哈姆雷特在这里谈生死,本身就是谈一个哲学问题。他接着说,“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在人们不堪忍受生时,死倒是最简单的解决。但哪有那么简单?哈姆雷特想得更深远,死后又怎么样呢?他问,“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之后,在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要是它只用一把小刀,就可清算一生,谁愿意负着重担,在烦劳的生命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宁愿忍受折磨而不敢向我们所不知的痛苦飞去。这使我们变成懦夫,决心的炽热光彩让审慎的思维蒙上了灰色,伟大的事业,在种种考虑之下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好,我们下次再分析他的犹豫的正当性。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