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宪政制度的故乡英国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之三 莎士比亚的身世

发表时间:

「提要」 历史上很少有这种情况,一个名满天下的人,却只有极少的生平材料流传下来,莎士比亚就是这样一位。几百年来,许多历史学家、传记作者翻遍各类档案,细心探寻蛛丝马迹,但仍有一些年代,莎士比亚似乎人间蒸发了。让我们用一些公认可靠的记载,来勾勒一下莎士比亚身世的轮廓。

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Wikimedia Commons Wikimedia Commons
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Wikimedia Commons Wikimedia Commons Wikimedia Commons
广告

问:在世界上著名的大作家中,莎士比亚的生平资料似乎格外少。

答:是这种情况。莎士比亚的传记,我读过3-4种,最喜欢的是安东尼·伯吉斯的《莎士比亚传》。安东尼·伯吉斯是著名的作家,他最出名的著作是《上发条的橙子》。这部小说非常有名,但更有名的是斯坦利·库布里克根据这本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这部电影获得非常多的奖项,名头反而盖过了伯吉斯的原著。伯吉斯非常尊崇莎士比亚,他为他立的传资料可靠,而且见解深刻。他说,“倘若让人在两个发现中选择,一是发现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佚作,一是发现了他的洗衣单子。我们大家都会投票,选他换下来的脏衣服”。他的意思是说,人们现在忽略了莎士比亚戏剧本身的重要性,而专注于细微末节,特别是能吸引人注意的奇闻逸事。当然这是真正的舍本求末、买椟还珠。现代人这种心理特别强烈。可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反而不在意莎士比亚的外在的情况。比如本·琼生,他在当时也是很受人追捧的剧作家和诗人。他是莎士比亚比较亲密的朋友。在莎士比亚去世后,他就断言,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一切时代”。在本·琼生眼中,莎士比亚其悲剧堪与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一争高下,喜剧可与阿里斯托芬和泰伦斯平分秋色。尽管他笔下万钧雷霆震撼舞台,妙语连珠如长矛般锋利,但他文质彬彬、沉默寡言,和蔼可亲,虚怀若谷。

问:其实本·琼生的这些话,已经给我们一个莎士比亚的具体形象。

答:是的,这几句话可以说是识人之见。莎士比亚具体生在哪一天,现在已无可考。但是当地教堂的登记册上记明他是1564年4月26日在教堂受洗。根据英国教会的规矩,新生儿应在3天之内受洗,所以人们就把莎士比亚的生日定在1564年4月23日。这一天恰好是英国人尊崇的守护神圣乔治节。有趣的是,人们考证出,莎士比亚这个名字藏在《圣经》中。《圣经 诗篇》第46篇正数第46行,有Shake摇撼一词,而倒数46行有Spear一词,两词相拼是Shakespear,正是莎士比亚的名字。而spear一词除了长矛的意思之外,它还有一束光的意思, a spear of flame。而Shake除了摇动的意思,还有使某物处于某种状态的意思,比如 the sun will shake whole city into light,意思是阳光让全城处于光明之中。所以,Shakespear这个名字内含着“一束光芒照亮”的意思,这个巧合真是冥冥中暗合天意。莎士比亚的创作,如一束光照亮现世的千姿百态。这我们在谈他的戏剧时,就能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莎士比亚一生,似乎从来没有过高大上的时刻,他似乎永远是在勤勉工作,挣钱,养家糊口。他虽写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自己的一生却安于一个本分的市民生活。

问:这很可能是他亲眼看到父亲每日忙碌,辛勤工作。

答:是的。他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一位农民的儿子,他们生活在艾冯河畔斯特拉特福镇旁边的一个小村中。但是后来约翰弃农经商,在斯特拉特福镇开了一家制作皮手套的作坊,现在这个镇以莎士比亚故居闻名。镇的入口处,有一座莎士比亚塑像,四个角上是莎士比亚创作的4个著名人物,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苔斯特蒙娜。约翰·莎士比亚一生努力,最后当上了市政参议。莎士比亚的母亲亚登家族倒是有贵族传统,有趣的是莎士比亚的爷爷是亚登家族家的佃户,而他的儿子却娶了老爷家的小姐。莎士比亚没有受过什么高深的教育,他是在斯特拉特福镇的文法学校读书。文法学校就是教人识字,科目单调无聊,主要以教授拉丁文为主。从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题材来看,他无疑是饱读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那些希腊罗马的神话历史人物,常常被写入他的戏剧。在戏剧史上,曾经有过一些疑莎派,这些人认为,以莎士比亚所受的那点儿教育,他根本写不出这么多伟大作品。这些戏一定是那些学问精深、受过高等教育、又深谙法律与科学的人所作。他们提出的作者,有弗朗西斯·培根,或者是剧作家马娄。这些疑莎派提出的论据,毫无说服力。

问:他们似乎不相信有天才。

答:是的。他们举出的证据,基本上就是,莎士比亚剧本中涉及了无数的知识、学问,可莎士比亚从来没学过这些东西,他怎么懂呢?又怎么能把这些知识那么贴切地融入到他的戏剧情节中。其实,真正的大天才无一不是触类旁通,他们的心灵像一块吸水的海绵,能不动声色地把周围的各种知识养料悄悄吸收起来。一个一肚子学问的人,可能连个简单的故事都讲不全,那种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只能出自天才,而不会出自知识。正如安东尼·伯吉斯所说的,“培根派(指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由培根所作的人),虚妄地认为,一件艺术作品与一本学术著作具有同样的性质。一个剧本表现出法律知识,那么作者必定受过法律教育。这部戏剧发生的地点是蒙格莱里亚,那么剧作家一定到该地游历过”。我们当然认为疑莎派是荒谬的,因为一个作家的特点,表现在他使用语言的方式上,这是根本装不出来的。莎士比亚戏剧语言之丰富,贫弱的心灵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他的语言,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插科打诨,时而庄严肃穆,时而情意绵绵。最辉煌的词句和戏虐调侃并存,最粗旷的挑衅与最细腻的倾诉同列。他笔下创造了成百个人物,就有上百种各具特色的语言,这是你读一辈子书也造不出来的。语言是从流动的活水中汲取营养的。这活水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街谈巷议、市井俚语同宫廷中的典雅谈吐,都是原材料,可以拿来提炼锻造。

问: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语言是创作的工具,也是一种标记。

答:对。其实,有阅读经历的朋友很容易理解这一点。打个比方,李杜齐名,但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各自特点鲜明。李白诗句飞扬跋扈、汪洋恣肆,杜甫的诗句雄浑壮阔、沉郁庄重,你是绝不会搞混的。咱们在讲莎士比亚的戏剧之前,先要确立莎翁戏剧的归属,因为直到现在,疑莎派还时不时会冒个头,发表一些见解来混淆视听。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