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第四节 站在时代转折点上的诗人——但丁之三 但丁在流放中

发表时间:

「提要」1302年,但丁被佛罗伦萨市政议会宣判流放,至1321年他去世,19年都在流放中。在此期间,他一面进行《神曲》的创作,一面仍旧参与政治活动,但他所有政治上的希望完全破灭,只留下一些思考的成果。

但丁于1321年9月13日至14日凌晨去世,至今700余年。
但丁于1321年9月13日至14日凌晨去世,至今700余年。 © DR
广告

问:被判处流放的但丁似乎并未消沉,而是不断地在活动。

答:对,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但丁性格上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坚韧不拔。其实,这也是文艺复兴人的一个普遍性格,就是 绝不逆来顺受。研究文艺复兴的大权威布克哈特曾总结过,他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已从沉思的人变成实践的人。但丁在流亡期间,对当时意大利各城市国家的政治现状,作了认真的反思。在他看来,各城市国家之所以纷争不断,是因为缺乏一种稳定的政治结构,社会中各个阶层都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力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结果社会分裂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它们永远互相冲撞,永远达不成妥协、平衡。但丁把政治清明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最高权威身上,由他充当社会的调解人和组织者。他把自己的政治设想整理成《帝制论》一书,系统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其实他的这个理想,就是古罗马帝国。在当时王权与神权的斗争中,但丁提出了一种调和理论,他说耶稣基督早已阐明了世界的秩序,那就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个秩序最合理,教会执掌神权,它负责人的灵魂得救,帝王执掌世权,他负责治理邦国。帝国的混乱、城市国家内部纷争不断,全因人不遵守这个秩序,神权与王权互争互斗,而实际上古罗马帝国的权威并不来自教会,而来自有奥古斯都这样伟大的君王的统治。

问:看来但丁的思想有所转变,他从前是倾向圭尔夫党的呀。

答:对。这个转变来自他对教皇普尼法斯的反感。这位教皇是坚决站在黑党一边的,但丁却因为与白党的关系而被放逐,普尼法斯是个极狂妄自大的人,他宣称,“罗马教皇,上帝的全权代理人,奉命审判活人和死人,拥有人间和天上的一切权力,统治所有的国家和国王”。但丁曾作为佛罗伦萨市政议会代表团的代表去教皇驻地阿纳尼,和普尼法斯见过一面。他是去请求教皇不要让法国的查理进入佛罗伦萨。当然教会没有理会但丁的请求,而在但丁回到佛罗伦萨之后,就遭到流放的判决。但丁知道判决的主谋就是普尼法斯,所以他在《神曲》中说,“这个计谋已经议定,在那个每天都买卖基督的地方,策划此事的人,来把它执行”。普尼法斯1303年去世,但丁此时正在意大利各地流浪,他在维罗纳、帕多瓦、乌尔比诺、博洛尼亚到处栖居。可是在1306年,他有一个重要的举动,他坐进了博洛尼亚大学的课堂,开始学哲学,并动手写一部哲学著作《宴饮篇》,这年他42岁。1308年,神圣罗马帝国有了一位新皇帝,他就是德意志卢森堡家族的亨利,人称亨利七世。他的出现让但丁重新燃起希望,因为这位亨利七世表示要让意大利各城邦和解,这正是但丁在《帝制论》一书中表达的思想。萨尔瓦托雷利说,“但丁不仅在《帝制论》中,还在当时没有完成,但已经在意大利各地传开的《神曲》中,大加赞扬帝国的理想,现在又被亨利的远征复活了”。可惜,亨利进军意大利的远征没有成功,而且在一次领圣餐礼之后,他突然逝世,人们怀疑他是被教皇的人暗下毒药,毒死了。至此,但丁的希望彻底破灭,但其实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但丁转而把全部精力投入撰写他的不朽诗篇《神曲》,

问:我印象中但丁始终怀念他的佛罗伦萨。

答:没错,这种心理纠结恐怕是但丁最痛苦的事儿了。他在《宴饮篇》中说了这么一段话,“佛罗伦萨是罗马最可爱和最美丽的女儿,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可是这里的市民却随意把我放逐,从那以后,我全心全意想回到那里,以便为这颗疲惫的心找到一个宁静的处所,并了此一生。我几乎浪迹于整个意大利,无家可归,像个乞丐,违背自己的意志,展示自己的伤痕。人们却常指责这个伤痕累累的人,我是一条没有舵和帆的船,在海上漂流,被贫困和暴风雨折磨得疲惫不堪,被随意吹到每个码头”。这段话真是锥心泣血之言。但尽管如此,正如我们上次讲到的,那种不合正义的宽恕和回归的允诺,是他所不能接受的。但丁坚持不低头,他坚持的是一种高贵的自由。他在《帝制论》一书中说,“上帝给人们的最大赏赐就是自由,因为我们作为人在尘世生活,唯有在自由中才能幸福”。所以他爱祖国,但爱的是一个自由的祖国。如果在这个国家中,他只能像个奴隶一样生活,他宁愿选择流放在外,也不选择低声下气的回归。有那么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离开祖国,你什么也不是”,这是最无耻下贱的一句话。一个国家,如果它没有自由的公民,那它不过是奴隶的监狱,而不是任何人的祖国。所谓祖国,也就是motherland,它的原意是母亲之国,而母亲是给人以爱、呵护和自由的象征,对于一颗寻求自由的心灵而言,哪里有爱与自由,哪里就是祖国。但丁是在自由中死于拉文纳,并在这里完成了不朽之作《神曲》。有趣儿的是,但丁死后,当他的威名传遍世界时,佛罗伦萨为了要回但丁的遗骸,和拉文纳争执不休。但最后但丁的墓,仍然留在拉文纳,佛罗伦萨只得为但丁修了一座衣冠冢。

问:有关但丁的肖像,似乎也有很多争论。

答:是的。最早记述但丁相貌的是薄伽丘。他写的《但丁传》中,描述了但丁的容貌,“他中等身材,成年时走路稍许有些驼背,步履稳健而轻盈,长圆脸,鹰钩鼻子,大眼睛。嘴很大,下唇向前突出,脸色黝黑,须发浓密而卷曲”。不过,薄伽丘生于1313年,但丁去世时他仅仅八岁,而且但丁1302年就被放逐,那时薄伽丘还没有出生,他不可能见过但丁。他凭什么描绘但丁的相貌呢?在美术史上,有关但丁肖像的记载,出自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兼作家乔治·瓦萨里,他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但才分不算高,他最大的功绩是写了一部《大画家传》,记述了自乔托开始的100多位文艺复兴画家的生平。是他记述了乔托与但丁的交往,并且指出,在佛罗伦萨市政厅入口处,乔托画作中的那位穿红衣的人就是但丁。薄伽丘所见到的但丁,很有可能就是这幅画中的形象。后来,有很多画家画过但丁的肖像,但基本的形象都出自这里。我们现在最常见到的,但丁头戴桂冠的画像,是波提切利的作品,离但丁逝世已经100多年了。当然,也有美术史家怀疑薄伽丘是否见过但丁的肖像,不过这个争论很繁琐,我们就不多说了。英国大作家卡莱尔有一段文字,描绘但丁的肖像,特别有代表性。他说,“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面容,画面上但丁独立空旷,月桂树叶缠绕周围,显示出饱经悲伤与成功的神情,其中以孩童般的温顺、柔和和文雅为基础,但所有这些感情又被凝聚成尖锐的矛盾,变为克制、孤独、骄傲而绝望的痛苦,又表现为神一样的冷漠与平静。那双看上去露出惊异神色的眼睛,像是在探索,这个世界为什么竟是这个样子。这就是但丁”。卡莱尔说,这幅肖像可能是乔托所作,但在我看来,他说的是波提切利的那幅肖像。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儿。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