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爱拉斯莫的生活与思想第五节 初访英格兰

发表时间:

「提要」爱拉斯莫在巴黎见识了经院哲学的大师,但经院哲学本身却让他倒了胃口。他渴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总不满足自己的知识视野。这时,海峡对面的英格兰吸引了他的目光。

爱拉斯莫 (Desiderius Erasmus en 1523 peint par Hans Holbein le Jeune )
爱拉斯莫 (Desiderius Erasmus en 1523 peint par Hans Holbein le Jeune ) © Wikimedia commons
广告

问:当时英国的思想氛围和欧洲大陆不一样吧?

答:是有一些区别。因为在政治上,英国自大宪章颁布以来,贵族努力限制君权,保留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欧洲则正走向绝对的君主制。那么在宗教上,英国的王室一直和梵蒂冈教廷分分合合,始终不愿意彻底臣服于梵蒂冈教廷的统治,只到亨利八世彻底和教廷闹翻。爱拉斯莫1499年陪同蒙特伊勋爵去英国。但就在十几年前,英国刚发生了一件大事,金雀花王朝的最后一支血脉,随着理查三世在博茨沃斯战役战败被杀而断绝。亨利·都铎,也就是亨利七世登上了王位,开创了都铎王朝。正是这一朝出了伟大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开创了英国的黄金时代。莎士比亚的名剧《理查三世》就是以这个转折为背景。爱拉斯莫在英国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两位重要的朋友,一位是约翰·克里特,他是英国最著名的神学家,也是最早在英国传播文艺复兴思想的人。他最重要的贡献是详细注释《圣经》,用人文主义的思想解释《圣经》,这对爱拉斯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一位就是托马斯·莫尔,这个人听友们应该会知道。他的名著《乌托邦》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人人自食其力的乐园。所以,后来人称他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在《乌托邦》这部书中宣扬的一些理念,至今还在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我们现在常提到的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这些概念,在他的书中都有描述。以后我们会专门讲到这个人。爱拉斯莫对英国的印象很好,他给朋友写信说,“我们在英格兰进步不小,你认识的爱拉斯莫几乎成了打猎高手,骑术也不错,再也不是不知道如何奉承人的新手。此外,英格兰的淑女和小姐很大方,与人问候常常用亲吻”。有一次他陪蒙特伊勋爵散步,碰到了皇室一家,其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的亨利八世的小亨利亲王,那时他才九岁。爱拉斯莫后悔没有带给小亲王什么礼物,回到家就写了一首颂诗,献给小亲王。

问:但是他在英国没有忽视访学吧?

答:当然。他给朋友写信总谈一些轻松的话题,其实他在英国极用功。他到牛津大学访问,蒙特伊爵士介绍他认识克里特,不过克里特在英国早就知道爱拉斯莫的大名。爱拉斯莫从克里特那儿,受到的影响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能够深入地解释《圣经》文本的字面背后的意义,二是发现为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圣经》,需要掌握希腊文,而这一点他在欧洲大陆的时候并不知道。因为他发现克里特注释《圣经》的时候,因为他不懂希腊文,所以对一些文本就凭猜测,解释得不够准确和深入。他和克里特在研究神学和《圣经》的时候,曾经讨论了一个问题,就是耶稣基督在被捕的前夜,在客西马尼园的表现。所谓客西马尼,是希伯来文的一个音译,它的意思就是榨油的园子。他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是《马太福音》第26章,它记载了当耶稣知道他已被人出卖,身处危险中时表现出的和普通人一样的不安和恐惧。耶稣在这里作了三次祷告,第一次他叫彼得和西庇泰的两个儿子一起去祈祷,这时耶稣表现出他的忧伤和难过。耶稣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并且他俯伏在地说,“我父啊,倘若可行,请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而且,耶稣又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刻吗?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第二次耶稣基督又去祷告,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志成全”。第三次他又去祷告,还是重复同样的话。到最后,耶稣安静下来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息吧,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看呐,卖我的人近了”。爱拉斯莫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是一种人文主义式的解释,他把耶稣基督完全当作一个普通人看,认为耶稣基督在被捕前感觉到的恐惧、焦躁不安,和普通人的感觉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和普通人一样的感觉,并不减少耶稣基督具有的神性。因为在爱拉斯莫看来,神性本来就是出自人性的一种崇高感。所谓崇敬、膜拜所表达的应该是对人世间的那种道德感的追求。所谓良善并不是外在于日常人性之外的,空洞的所谓伟大理想。有意思的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本人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曾经说过,他珍视孩子的一滴泪。他曾说,拿全世界的所谓真理来换一滴孩子的眼泪,他也不干。因为良善和基督精神本来就是尘世中的东西,是那些在最弱小、最不起眼的日常行为中的东西。最神圣的耶稣基督也是一个普通人。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我们知道在许许多多宣扬什么伟大理想、解放全人类的口号下,其实隐藏的不过就是凶残的权力欲,隐藏的是践踏人性、残害无辜的暴力,是表面上道貌岸然,私下里男盗女娼的伪善。爱拉斯莫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其中就暗含着宗教改革的一些思想火花。他后来把这段和克里特的讨论写成文章,题目叫做《关于耶稣痛苦惧怕和悲伤的论辩实录》。

问:这样解释《圣经》,在当时是不是有点离经叛道?

答:爱拉斯莫这个人的思想有一个特点,它就像一条平静流淌的河,你看不出来他有过什么剧烈的思想斗争,或彻底改变观点的痛苦。他的思想变化,仿佛是自然而然的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所以他的传记作者就指出,“许多思想大师都经历过内心的挣扎,我们却没有发现他有过类似的思想斗争。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向宗教,但那不是信仰的改变。他的过渡是渐进的,从来就不曾彻底转变”。但其实,他的许多看似漫不经心的言论背后,都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这一点随着我们的介绍,听友们就能够感觉出来。比如我们上面所讲的,他对耶稣常人性的解释,实际上是想让信仰基督的人,把基督当作兄弟而不是偶像。像基督那样生活,这个思想和我们上次提到的《效法基督》这部书的涵义很像。基督像平常人一样,也恐惧,也不安,但是他并不改变自己的理想,在恐惧中依然坚持他的信仰,以致最终被钉上十字架。其实从这个角度看,像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把耶稣基督当作榜样,当作一个英雄,也可以从他身上汲取力量,从耶稣基督的行动中,体会大爱和为信仰献身的勇气。

问:我想,爱拉斯莫的解释是有道理的。那么他为什么认为要深入研究神学,必须掌握希腊文呢?

答:这就是我们在前面说的,他受克里特的第二个影响,这个影响是他看到克里特本人解释神学的缺陷,因为克里特要爱拉斯莫去注释《摩西五经》和《以赛亚书》,但是他拒绝了。他的传记作家赫伊津哈说,“这显示了爱拉斯莫的洞察力和自知之明。在这一点上,爱拉斯莫比克里特要高明。克里特不通晓《圣经》的初始语言,他依靠直觉来解释《圣经》,爱拉斯莫对此不满”。因为我们知道,新约《圣经》最早通行的版本是希腊文。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爱拉斯莫对学问对思想的认真,一丝不苟。他给克里特写信说,“我亲爱的克里特,你行事不太谨慎,你这是在火山岩石里取水。我自己没学过的东西,就去教学生,那不是太轻率了吗?我自己冻得发抖时,怎么能够给别人温暖呢?”他下决心要掌握了希腊文,再来深入研究《圣经》,后来他在这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重新翻译校订了一个很棒的希腊文本《圣经》。从此,开始了考经学这样一门学问。好,我们下次再接着讲。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