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宪政制度的故乡英国 莫尔与乌托邦之三:作为政治家的托马斯·莫尔

发表时间:

「提要」 莫尔面对的英王亨利八世是英国历史上相当独特的一位君主,他的性格极其矛盾,既有聪慧、果敢、清除朝政弊病的作为,又有肆意妄为、屠戮朝臣的残暴。他一生共6次结婚,两次杀妻,虽有渴求王位继承人的需要,但渔色女性、淫乱无度,也属事实。莫尔虔诚守法、刚正不阿,他的悲剧下场实属必然。

托马斯.莫尔肖像。
托马斯.莫尔肖像。 © 网络照片
广告

问:亨利八世的性格,似乎与莫尔必然发生冲突。

答:从历史事实上看,确实如此。莫尔与亨利八世的矛盾,套用中国正统儒家的说法,就是孟子所说的“从道不从君”,一位思想品格高超的知识分子,可以为国家服务,为君主服务,但他依从自己的道德理想,要重于依从君王的要求。在君主的治国理念与自己所信奉的理想原则相合时,他会尽心竭力服务于君王。在君王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则敢于对君王说“不”,这就是“从道不从君”。可惜,朝廷之上,官场之中,更常见的是阿谀奉承的小人,是助纣为虐的权臣。好,我先给听友们简单介绍一下亨利八世。他是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有一个哥哥亲王阿瑟,但他没有等到继承大统就去世了。他的遗孀是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与阿拉贡国王费迪南的女儿凯瑟琳。阿瑟亲王死后,亨利七世为了留下凯瑟琳带来的巨额嫁妆,一份相当于500万美金的丰厚嫁妆,他想了个主意,让凯瑟琳嫁给时年12岁的亨利。这个主意埋下了一个大祸根,。听友们要注意,阿瑟与凯瑟琳1501年11月底才成婚,可仅仅过了五个月,阿瑟就去世了,成婚时阿瑟15岁,凯瑟琳16岁。婚是结了,但他们事实上是否做了夫妻,一直是个谜。当时嫂子能否改嫁给小叔子,是个没有定论的大问题。因为《圣经》中有两句话,《利未记》20章21节说,“人若娶弟兄之妻,这本是污秽之事,二人必无子女”。可《申命记》25章5节说,“弟兄同居,若死的一个没有儿子,丈夫的兄弟本分要娶她为妻”。这就是说,叔嫂之间的婚姻是否正当,并无定论。亨利七世请罗马教皇尤里乌斯来作决定,教皇认可了这个婚姻,可当时就有神学家指出,教皇并没有这个决定权。此时已成为王储的亨利很不情愿这门婚事,因为订婚时他才12岁。

问:但出于王家的利益,他必须服从。

答:没错。这个利益就是王家既要拿到这份嫁妆,也要尽快地有一个继承人。所以,亨利与凯瑟琳的婚姻能否成功,就看他们能不能生育出王室继承人。订婚六年后,正式举行婚礼,亨利已经继位,称亨利八世。可惜,凯瑟琳与亨利八世所生的男孩都夭折了,只成活了一个女儿玛丽,她就是后来被称为“血腥玛丽”的女王。亨利年轻时一表人才,对年长他六岁的凯瑟琳早已厌倦,这段婚姻本就是利益交换,亨利又天性风流,所以他很快就迷上了博林家的两姐妹,玛丽·博林和安妮·博林。最后亨利选择安妮作了他的情妇,当时他是真心地、疯狂地爱上了安妮。因为安妮是在法国宫廷中长大的,活泼、性感、聪慧,回到英国后,给王后凯瑟琳当侍女,有许多机会接近亨利八世。在两人同居之后,亨利开始考虑与凯瑟琳离婚,娶安妮为妻。这里除了情爱的原因,也有亨利八世指望年轻的安妮为都铎王朝生下男性继承人。与王后离婚这件事,当时在整个欧洲都掀起了巨大的风浪。为了获得离婚许可,亨利八世必须得到教皇许可,当时的教皇是克雷芒,他很为难。因为凯瑟琳是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的姑姑,而教皇本人又完全处在查理五世的控制之下,于是能否让亨利八世离婚再娶,成为英国教会与教廷争斗的关键。亨利八世为了离婚,最终宣布英国教会独立,与教廷断绝关系。这时,身为御前大臣的莫尔,认为亨利八世完全背离了基督徒的道德,于是愤而辞职。可亨利八世因为与教廷的决裂,给自己创造了一件武器,英国基督教的裁判权将握于国王本人之手。很快他就命令坎特伯雷大主教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

问:看来英国的宗教改革,与亨利八世和教廷的冲突有关。

答:没错。这可以说是个导火索。这时我们来看莫尔的态度。首先,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反对国王离婚。这里有一个相当矛盾的地方,莫尔作为爱拉斯谟的挚友,他完全接受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观念,但他对路德的宗教改革又持反对态度,甚至在他任大法官时,还主持过对所谓异端人士的审判。当亨利八世宣布英国教会独立之后,当时的权臣托马斯·克伦威尔,操纵国会,通过了两个法案,《王位继承法》与《王权至上法》。前一个法案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他们两人所生的玛丽成了私生子,无权继承王位。而《王权至上法案》则宣称国王对国家及教会均拥有绝对的主权。英国教会改名为英国国教会。当时克伦威尔要求满朝文武都要宣誓,遵从这两个法案,但托马斯·莫尔拒绝了。他要遵从自己内心的信条,而不遵从外在的强权要求。亨利八世不能容忍他的首席大法官站在反对他的立场上。克伦威尔则开始给莫尔罗织罪名,要置他于死地。机会来了,反对亨利八世离婚再娶的人中,有一位女修士,叫伊丽莎白·巴顿。她直接给国王写信,斥责国王反教廷的行为。而偏偏莫尔和这位女修士有过书信往来,结果被抓住把柄,关进了伦敦塔。

问:看来他要做一个殉道者了。

答:是的。关进伦敦塔,莫尔就预感凶多吉少。他开始思考殉道问题。他的女婿威廉·罗伯记载,“他论及殉道者的生命、殉道者的坚忍和牺牲,在一位殉道者看来,除了顺从上帝,一切都无足轻重”。他的家人、女儿和妻子都劝他认可《王位继承法》,但若认可了,那就等于承认亨利八世的行为是正确的,这对莫尔来说就是对上帝的背叛。他妻子对他说,“莫尔,我真想不通你这么绝顶聪明的人,要去作傻瓜,躺在又脏又臭的监狱里,与老鼠为伍。你不想想我们的家,那里有你心爱的住宅、图书、花园、田庄,别这么硬挺吧,莫尔,你知道你的妻子、儿女多么期盼你回家团聚”。但这些感人的话,没能动摇莫尔的信仰,他微笑着摇了摇头。关在伦敦塔期间,他写了不少东西,汇集起来称为《塔中书》。这部书是他对宗教信仰的反思,他坚信,“我们在这里本没有长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读这部书,会让你心中涌上一种崇高感。1537年7月7日,莫尔被送上断头台。走上断头台时,他发现断头台有点朽坏摇动,他对行刑者说,小心点儿,慢慢来,别把台子弄坏了。当他把头枕在刑枕上时,他仔细整理了自己那飘散的银发,说,“此头掉得无辜,因为它从未叛国,请为我祈祷,我是为上帝而死”。好,我们下次再谈。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