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2020世界难民日:新冠疫情的影响及“气候难民”问题

发表时间:

今年6月20日是第20个世界难民日,联合国确立这一主题日的目的,在于提高对难民问题的重视,同时也为难民筹集资金。在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际,今年的国际难民日也具有了特殊意义。联合国难民署将今年难民日主题定为“每一个行动都很重要”,呼吁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更加平等的世界,关注新冠大流行中的难民和移民处境。而今年难民日之际公布的一项国际难民状况年度报告,则集中关注全球“气候难民”日益增加而国际法则对其认定和保护仍然模糊和缺失问题。

2018年9月16日,山竹超级台风期间香港一个村落避难休息的居民
2018年9月16日,山竹超级台风期间香港一个村落避难休息的居民 Anthony WALLACE / AFP
广告

据联合国表示,全球流离失所人数目前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近8000万人因冲突和迫害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或境内流离失所者,而仅在过去一年,逃难者就有1000万之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其发表的致辞中说,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对难民和流离失所者构成了另一大威胁,这些人是最易受其影响的群体之一。他感念收容社区和收容国家的慷慨人道之举,呼吁齐心协力,重建国际难民保护制度的完整性,落实在全球难民论坛上作出的承诺,让难民和收容社区得到所需的支持。

就新冠疫情大流行对流离失所者造成的影响,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院(IRIS)移民问题专家艾丽丝 贝特拉(Alice Baillat)表示,首先是卫生条件的有限导致处于社会边缘的难民和流离失所者更为脆弱,而他们中的80%都处于本身卫生条件不足甚至失效的中低收入国家;其次,在全球应对新冠病毒中,这些人群最常被排除在国家应对计划之外。贝特拉例举新加坡,在遏制新冠流行中没有考虑来自南亚孟加拉或巴基斯在新工作的穷苦移民,从而导致本来就已人满为患、卫生条件不佳的接待中心再次爆发疫情。此外,是疫情下各国出台人员流动限制措施影响了数百万移民的生机,一些难民也因国境关闭而无法寻求庇护。

在导致人类流离失所的原因中,因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增加的“所谓气候难民”数量不断增加,这也是今年世界难民日关注的另一大主题,尽管一些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1.5至2.5亿气候难民,但目前为止,在国际层面尚无对这一群体有明确的界定和保护的法则,在6月20日世界难民日之际,国际难民组织 难民-科西协会(Forum réfugiés-Cosi)发表有关气候难民庇护和困境现状的专家年度报告,呼吁对这一政治行动迟缓的关注。

报告指,未来数年,全球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受到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影响而被迫流离失所,但对于世界某些地区,如大洋洲、亚洲,“这并不是未来的问题,而已经是当前的问题”。专家贝朗格勒·泰希尔(BérangereTaxil)在这份报告中指,孟加拉、中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已分别统计有超过400万人次因气候灾害的迁移,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东、西非洲经济主要依赖农业、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

艾丽丝 贝特拉表示,2019年,因气候有关的灾难导致全球近2500万人流离失所。这大约是同一年全球冲突和暴力造成的流离失所人数的三倍。

难民-科西协会的报告指,因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问题在大洋洲岛屿情况尤其令人担忧,受威胁最严重的基里巴斯或图瓦卢群岛,居民越来越多地希望在新西兰等地避难。而著名的基里巴斯人泰托塔寻求在新西兰移民案,新西兰法庭及其后联合国人权法院对该案的裁决,使之成为国际就气候难民议题的首个历史性案例。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今年1月决定,各国不能驱逐因气候相关威胁而寻求庇护的人。

泰希尔表示,该案在很大程度上为承认“气候难民”向前迈出一步,但距离达成一项有关保护气候难民的国际性条约还并不现实。

同样在2018年就此议题发表文章的贝特拉也表示,这一气候变化速度和国际政治行动迟缓之间存在差异的状况至今仍没有改变,但对比2018年,她对于2020年的状况要更感乐观,原因是她观察到在国际移民组织内部、以及国际各个有关环境与气候变化、移民等机构、部门间,针对对因气候变化导致移民问题发起的倡议数量不断增多,这些倡议有国际性的、也有地区间及国家级别的。比如《全球移民契约》中对环境因素是造成移民的原因的承认、建立与灾害有关的流离失所者平台、以及在《巴黎协定》设立的针对流动的专门团队等。她认为这些倡议非常活并正在产生成果,例如,东非国家区域经济共同体(IGAD)2019年12月通过的关于人员自由流动议定书,其中承认环境和自然灾难导致的人员流动。此外,在国际移民组织的密切配合下,太平洋、西非和其他多个地区也正在推进多个项目,针对因气候灾害而流离失所者加强已有体系的分享和合作,为其移民提供安全法律援助。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