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巴黎 展览

巴黎中国文人石展

巴黎吉美亚洲文化和艺术博物馆(le Musée Guimet)三月底推出《石境,中国艺术之微妙玄通》展,展览的主角是来自中国的奇石,这些形状大小各异,有些石头甚至拥有上千年的历史, 因为自古以来, 石头就特别受到中国文人的赏识和喜爱,因此也被称为“文人石”,它们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体验,也让人感受到中国文人的思想与精神境界。对中国文人来说,不仅可以寄情于石,也能通过石头纵观天下乾坤,展望宇宙奥妙。中国奇石展将于6月25号结束。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吉美博物馆
广告

奇石是与中国文人神交的媒介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文人都喜欢收集,欣赏和把玩奇石,他们甚至还给奇石起了诸如“山的骨头”或者“云根”“梦石”等浪漫的名字 。中国文人通过对案头奇石的观赏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让精神在大自然中自由翱翔,而观众们也可以通过奇石进入中国文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里,与他们神交。配合此次奇石展的还有不少文人,书法家和画家书房里不可或缺的物品,包括笔筒,笔架,砚台,刻章等,这些外表独特精致的物品深刻地体现出了文人的艺术喜好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另外,博物馆也专门设置两个以奇石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展厅,作品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风格。

文人石是中国文人在书房里寄情山水的一种摆设,但现在也引起不少西方人的关注和兴趣,因为石头本身具有的怪异和独特的形状本身也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使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文人这种“寄情于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不太容易捕捉到石头里传递出来的中国哲学,文学和文人精神的信息,但他们往往很容易被石头形状的美感动心。所以也可以说尽管赏石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但如果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的话,赏石文化的精髓就是对绝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是人们对神秘自然的理解和感悟,它不体现在技艺上,也不是以纯思想的形式加以流传,从对艺术认识的角度来看,赏石文化的艺术性更接近于艺术的本质,而这种本质也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

这次展出的大部分石头都是当代中国文人曾晓君(音译)的收藏品,吉美博物馆方面表示,这次展出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特别感谢曾先生的慷慨出借。

中国文人赏石史与意义

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赏石之意也不在石,而主要目的是通过石头寄托情绪和思想。中国文人从魏晋时就开始把玩奇石,大诗人陶渊明因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决心去职归隐到南山去种菊,据说在他宅边的菊丛中,就有一块他特别喜爱的石头,每当喝醉酒,他就会在这块石头上睡一觉,还给石头起了个名字叫“醒石”, 陶渊明以自然石为欣赏对象,被奉为开创“赏石先河”的鼻祖。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被奉为是唐代赏石鉴赏方法唯一创始人,他曾多次在诗中表达出对石头的情感,如《涌云石》中写到:苍茫两片石,厥然怪且丑”,还有诗里说:三年为剌史,饮水复食渠,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宋代玩石头的文人雅士也不在少数,苏东坡、欧阳修、吴允、米芾及皇帝宋徽宗等都是著名的玩石高手。其中著名书画家米芾爱石之至,每此得道上佳石头就会“入玩终不出户”,遇有石中珍品藏于袖中随时取出观赏,甚至遇到怪石就席整冠下拜呼石为“丈人”而留下“米颠”的雅号,有人说米沛的书法之所以能够纵横千古,或许就是从石头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文人石出现在1544年的绘画作品中。
文人石出现在1544年的绘画作品中。 @DR

除了怪石,奇石,也有不少文人喜欢表现山水景致的“景观石”,借以抒发文人心中对于寄情山水的渴望。同时,奇石本身不经修饰的特性,也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所以,自古以来,赏石是文人所喜爱的雅玩,懂得鉴赏奇石,能够享受藏石乐趣的人本身就需要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底蕴。文人们认为通过赏石可以吸收天地之间的精华,加上石头本身固有的凝重、灵气和自然赋予的形状,便构成了赏石的超然韵味,也许石头本身具有的自然、沉稳和恒久等品性与那些优秀文人的秉性十分相似,或者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境界,于是他们很自然的去亲近石头,去品石、悟石、写石、画石、拜石为师,视石为友,从而寄情于石,以石励志,以石修身,以石悟道,对于他们来说,石头早已不是一个自然物,而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载体,所以也可也说文人赏石与文人自身的修养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了帮助观众们更好地理解,配合展览出版的大型画册上也详细介绍了和分析了中国文人热爱奇石精神的来源极其代表的意义,作者认为这首先是文人追求自身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诉求,也表现出中国文人对大自然深深的敬意。

吉美博物馆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