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巴黎/中国艺术/展览

现代《桃源记》:矛盾中的平衡

看中国新锐青年艺术家杨泳梁的《桃源记》系列作品是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体验。从远处看,这是一幅幅悠然的山水水墨画,烟波浩渺,气韵生动,一群飘飘欲仙的白衣古人悠闲的作诗,饮酒,对话…..令人向往,而走近看,画面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山原来是一幢幢高耸的摩天大厦的组合,小丘是城市拆迁留下的碎片,而那些人物犹如白衣的幽灵,脸上没有任何情感的透露,他们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似乎迷失在城市里了。这是现代与传统,美丽与丑陋,虚幻与现实等多重矛盾的完美结合。《桃源记》系列作品寻求的就是矛盾带来的思索和对城市的发展的批判与质疑。

桃源记系列作品之一
桃源记系列作品之一 巴黎北京画廊提供
广告

《桃源记》的灵感直接来自于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以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作依据,将古代的文人经常用的元素置于现实的环境作为基础的虚幻场景里,模糊时间,空间和文化上的界限,所以就给观者就会产生这种时间,空间和文化上冲击感。用现代的艺术手法来讲述桃花源记可以说是十分大胆的创意,因为桃花源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特殊的象征符号,是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理想隐居所。用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主题来表达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现代化给自然环境和人的精神造成的伤害凸显艺术家对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对现代社会的批评。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独具慧眼的艺术家杨泳梁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80后。他目前居住在上海嘉定。

“现代隐士”杨泳梁

杨泳梁认为古人用山水寄景生情,赞美自然,而他的山水则是批判现实的。对于他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能具有这样深刻的历史认知和人文情怀是不多见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始于从小受到的书法和国画训练。他从1999年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视觉艺术,2005年从事现代艺术创作,2006年在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校任教。学习和工作经历让他可以自由游走在传统的绘画和现代的技术之间,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在作品中重现传统的书法和国画。

杨泳梁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亲眼目睹了从80年代以来城市风景的巨大变迁。他深爱城市,说自己是与城市一起成长的,城市里有他许多美好的记忆。杨泳梁深爱城市的熟知和亲切感,同时也对城市以无法估量的速度吞噬了周边的一切感到厌恶和不安。他既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其停滞不前和固步自封感到困惑。他的作品就是这些负责交织的情感从鲜血里流淌出来后交汇成的。古人用山水寄景生情,而他用山水批判现实。有人称杨泳梁是“现代隐士”,当杨说他想表达的是当下的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敏感的有关城市动荡,变迁以及文化的迷失。

用西方的技术阐述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

如果从技术和表现形式上来讲,可能根本无法为杨泳梁的作品进行准确的定位:说是摄影,实际上是高超的是电脑制作;说不是摄影,作品中的所有图像都是杨泳梁亲自到城市,乡村里拍摄。所以,有人说他的作品是数码影像山水画。

他通常在创作前,就已经构思好了全图,随后就走街串巷,棚户区,金融区,拆迁房,老建筑群等都是他的照相机扑捉的对象。在整理素材后他就用电脑的蒙太奇软件进行后期制作。从酝酿到作品出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他表示最具难度的就是如何运用电脑软件完美地模拟自然光影,让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拍摄的图片达到最后的协调。

“我不是 我不是一个严肃的人,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甚至从来不记今天是几号和星期几。但是,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我却是一反常态地严肃。 我不玩艺术,它不是我的游戏机。 我不搞艺术,它不是我发泄感情的对象。 我只是在从事艺术工作。”

杨泳梁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发现在中国的传统美学精神和文化,与现代生活以及西方美学之间似乎缺少一座桥梁,他决定做这座桥。传统作品是人与绘画的直接感知,而如果用机器做媒介,会产生何种思考和契机呢?艺术家表示他并不是试图用中国的水墨去表现西方的主义,包括对环境破环,城市建设等问题的思考,而是用西方的技术,诠释自己内在的精神,不论是文化的,还是传统的,是留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

城市风景的巨变让人们的乡愁失去了寄托的物质基础。桃花源是在飞速发展的城市节奏里成长的现代人永远无法回去的故乡,世外桃源就是对过去的思念。

杨泳梁<<桃源记>>系列作品展将于2012年初举办.

画廊网址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