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书香世界

《塑胶:有毒的爱情故事》

发表时间: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新生儿体内,都带有塑胶。塑胶这个东西真可以说无所不在:从口香糖、手机、不沾锅,到奶瓶、输血袋,甚至衣服,现代生活中想要不碰到塑胶,连十秒钟都很难!今天要读的书叫《塑胶:有毒的爱情故事》,作者苏珊.弗兰克说,“人与塑胶恋爱了将近百年,才发现陷入一场有毒的爱恋中,却已上了瘾……”。

广告

本书追溯了人类和塑胶之间的爱恨情仇,以梳子、椅子、飞盘、输血点滴袋、拋弃式打火机、塑胶袋、宝特瓶和信用卡这八件物品为主角,藉由各种塑胶材料的发明及其所伴生的產品,例如牙刷、不沾锅、奶瓶、纸尿布、保鲜膜、拋弃式针筒、人造纤维衣服、运动鞋……等,来帮助我们检视塑胶的历史与文化。

关于塑胶的历史,本书引述研究显示,早在1950年代,人体组织中就出现了微量塑胶。1907年,纯合成塑胶「电木」问世,人类史上才有了完全由非自然界分子所组成的合成聚合物。1911年,「塑胶」一词首度出现在字典中。1941年二战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开始以塑胶取代铝、黄铜等金属,将聚合物从实验室中拉进了现实生活,开始了人类对塑胶的「啟蒙」。自此便开啟了人与塑胶一发不可收拾的热恋时代!

作者告诉我们,自此,从工艺设计家、医生到建筑师、银行、工商业界乃至社会大众,都成为塑胶家族的爱用者,使得我们只在一个世代之间,就变成了塑胶人。短短的七十年间,全世界的塑胶消耗量从近乎零的程度,到今日每年2700亿公斤,成为20世纪至今最浩大的商业故事主角。然而,当我们与塑胶共处了一世纪,创建了一个无处不「塑」的世界后,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段不健康的爱恋,有如上癮者与成癮物之间的复杂关係。

作者美国人苏珊.弗兰克 Susan Freinkel,长期为美国《纽约时报》、《探索》和《健康》等知名报章杂誌撰稿,擅长论述科学、文化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兴趣广泛,从减重、狂牛病、维他命治疗到蓝玫瑰等议题,均有涉猎。她费时两年,研读上千篇论文和报导,并进行大量深入访谈,方完成此书。

作者透过生动的奇闻軼事、整理最新科学研究和经济报导,精采分析塑胶对我们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所產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合成物如何冲击我们的健康与环境,也探索了人类设法使塑胶更永续而做的一切努力。

在书中作者回顾:1930年代以后,第一双尼龙丝袜上市时,几小时内就卖光,甚至因供应不足导致「尼龙暴乱」,顾客间为抢购而出现全武行的打斗场面。1958年,第一张塑胶信用卡问世,至今光是在美国,就有超过十亿张卡片流通,叠起来能耸入天空112公里,相当於13座圣母峰那麼高。但它的成分,是环保人士最痛恨的PVC。1961年,第一个拋弃式塑胶打火机问世,至今全球年销量超过3.5亿个,但也成为全球海滩垃圾数量排名第二的物件(第一名是烟蒂)。欧盟在1999年就禁止在儿童玩具中使用DEHP,美国国会在九年后2008年才通过类似法案。

而双酚A,常添加在製成奶瓶、光碟片和水瓶的塑胶中,也是许多食物和饮料罐内衬的基本成分,遇到热水和洗洁精时很容易滤出。双酚A的作用相当於弱雌激素,目前已知对动物健康的影响,和人类愈来愈常见的疾病相似,这包括乳癌、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以及过动症等神经行为性问题。

本书还专门有一章谈“塑胶科技的手工王国”:中国。

透过《塑胶:有毒的爱情故事》,我们了解到,塑胶造成的环境危害,比表面中看到的还严重的太多太多了。塑胶现在已经进入到生态循环系统中,透过许多的管道,又回到人类的身体中。塑胶造成的影响,不在陆地,却是海洋中... 有谁知道,海龟会将塑胶袋制品,当成水母吞食,导致海龟大量灭绝,有1/3的死亡成年海龟身体中有塑胶袋。

我们以前迷信的海洋生物分解,其实造成对海洋生物极大的毒害,现在毒物又悄悄的回到人类的身体中了。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