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文艺欣赏

浅谈贫穷艺术的符号系统

发表时间:

“贫穷艺术” Arte povera 由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切兰Germano Celant于1967年提出概念,以概括和描述当时一批年轻的意大利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观念。“贫穷艺术”主要指艺术家选用废旧品和日常 材料或被忽视的材料作为表现媒介,他们的观念旨在摆脱和冲破传统的“高雅”艺术的束缚,并重新界定艺术的语言和观念。这种以原始而质朴的物质材料建构艺术 的方法和形态常常被认为是观念艺术的一个流派。

广告

贫穷艺术家们感兴趣的是,在创作中怎样以最低限度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互涉把美感扩大化。波提的作品《协调与创造的考验》就采用了“最贫乏”的介质与方式:用铅笔沿着图纸上的纹路进行描绘。同样,在吉里欧·帕奥里尼的作品《空间》中,他只是将八个漆白的木制字母搁置在房间的四壁上,就提升了观者对于空间的经验。 尽管贫穷艺术家通常是在室内创作,但他们也会在户外或非传统场所创造定位明确的作品。他们自由地选择形式与技法,探索装置艺术、联动雕塑、现场 艺术、摄影艺术和录像艺术的各种可能性,既有永恒的,也有短暂的。贫穷艺术的规模大多是由人体展示和行动时的尺寸所决定的。例如,马里奥·梅尔兹的《圆 帽》就是小型棚屋的规模。法布罗用布制作的立方体《在立方体中》,则是按照单个人的比例做的。裴诺内在表现个体与外景发生交互作用的作品《海上阿尔卑斯》中,就有他用手环抱瘦小树干的姿势。这些作品的规模不足以构成巨观奇景,但常常能够让我们回想起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人文主义手法,他知名的人 物画像诠释了由人体确定和谐比例的概念。 

贫穷艺术家们将自然和文化恰当结合起来。这些材料为实在经验的表达提供了一套非中介语言的新型符号系统,既不依赖于图像象征,又不通过言语传达,既非隐喻 又非抽象。虽然许多贫穷艺术家是从绘画起步,但他们后来都超越了画布,一方面是因为绘画确定了某种特定表现形式的优势,另一方面它也将视觉当成了认知的主 要工具。这种让艺术创作脱离语言代码介入的尝试,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叛逆”的一代对追求完美“真实性”的普遍态度,他们向消费主义主导的经济系统和 基于传统的文化系统发出了挑战,认为这些压迫性的体制是用来控制  而非赋予自由的。1968年5月席卷西方世界的抗议活动,意味着这种态度在更为广泛的 社会和政治范围中达到高峰。当时的公共机构、教育系统、家庭结构、传统宗教和性观念遭到普遍攻击,同样,对艺术材料、技法、规模、形式和概念的传统审美标 准,也在新一代艺术家的抨击下瓦解。他们拒绝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后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也排斥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清规戒律,而是放任自由、充分发挥想象的力 量。为了减轻理性对经验的控制,贫穷艺术家将艺术实体和表现姿态降低到基本的、朴素的、“贫穷的”水平。贫穷艺术尽管已经在艺术语言及其表现上取得了突 破,但出于其反理性立场,它对先锋艺术的设想和目标仍提出了质疑。因为“创新”的原则应该是生产主义的,可以适当超出对资本主义战略的模仿,但不应成为批 判。 瑞士策展人让-克里斯多夫·阿曼(Jean-Christophe Ammann)在1970年为贫穷艺术提出了一个尤为相关的定义:“贫穷艺术指的是一种与周围科技世界相区别,追求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诗意效果的艺术。这 种对简易材料的回归,再度通过想象揭示规律和进程的做法,是对艺术家在工业化社会中自我行为的检查……一种‘隐退’的方法,但绝不意味着否定社会,而是坚 持一种道德主张:客观真实性之下的主观化感受,表现的是对于环境现象普遍的及个别的回忆。”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