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伊朗在恶劣的经济背景下迎来总统大选

发表时间:

伊朗今天(6月14日)迎来总统大选,这是2009年伊朗大选发生大规模骚乱以来的首次总统选举,5千多万选民将推举出艾哈迈迪内贾德的继任人。角逐本次大选的共有六名候选人,其中五名保守派人选以及一名被视为温和派的人物-鲁哈尼(Hassan Rohani)。面对这样一种被迫的选择以及看不到国家出现变化的前景,伊朗的中产阶级可能更多将选择弃权。 

要闻解说
要闻解说 RFI
广告

据本台法语部特派德黑兰记者报道,选举日的气氛十分平静。丝毫不见四年前曾为期盼变化而燃起的热情之火。竞选运动已于周三(6月12日)晚间结束。至周四晚间、选举前夕,大多数中产阶层的人士似乎尚未对最后的选择作出决断。他们对本次选举似乎热情不高,因为在他们眼中,无论谁当选,都不会给国家带来任何变化。

从目前情况看,保守派在本次选举中占据领先地位。在角逐总统选举的6名候选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除现任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兼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现任德黑兰市市长卡利巴夫以外,还有温和保守派候选人、前首席核谈判代表鲁哈尼。极端保守派人士贾利利主张对西方采取强硬立场。不过有消息披露,贾利利得到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青睐;卡利巴夫则与贾利利一样被视为两伊战争英雄,且有德黑兰市的地方行政经验,被支持者看好,有望成为“第二个内贾德”。而温和派人物鲁哈尼,也有较大机会当选。鲁哈尼立场温和,获得了前改革派领袖、前总统桑贾尼的支持。桑贾尼呼吁支持者踊跃投票。鲁哈尼本人则公开表示:如果当选,他将推行有别于内贾德的政策,其中包括支持与西方保持正常关系,让伊朗摆脱孤立状态并克服目前的经济危机。

伊朗本次选举是在经济形势极度恶劣的背景下进行的。就在伊朗民众为推举新总统而准备的前夕,国际人权联盟(FIDH)及在伊朗的分支机构-捍卫人权联合会(LDDHI)公布了一份报告,对伊朗的经济与社会权利状况提出谴责。在这份名为“伊朗:贫困加剧,劳工权利下降”的报告中,两个非政府机构揭露了伊朗民众面临的贫困现象,认为这与伊朗的“专制制度”密切相关,这种制度导致各种歧视、制约国家的发展。

据报道,目前伊朗7千5百万人口中,超过50%的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之下。2005年至2013年间,民众的购买力大跌了72%。经济崩溃的主要特点是大幅的通货膨胀与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国际人权联盟及其伊朗分支机构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伊朗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现状已进入“危机阶段”。

在法律及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令人不可容忍的践踏权利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宗教、种族、政治观点等领域,尤其体现在对劳动妇女权利的保障上。报告认为:2013年伊朗总统选举不会带来关键变化。但是,假如经济继续衰退,社会及尊重劳工权利的需求可能继续上升并最终挑战现有政权。

伊朗总统选举之日,并没有任何民调可以显现究竟哪一位候选人可在今天的角逐中胜出。根据伊朗选举法,如果首轮投票没有候选人赢得超过50%的选票,排名前两位的候选人将进入第二轮角逐(6月21日);在第二轮选举中,获得多数选票的候选人将赢得选举。预计第一轮投票结果将于周六公布。

不过,有分析注意到,无论哪位候选人在选举中夺魁,最终还需得到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任命。作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最高领袖才是制定伊朗政策主线的重要人物。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