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微言微语

本周网民聚焦北京大学"岳昕事件"

发表时间:

北京大学“岳昕事件“是本周网民关注的焦点。该事件是北大性侵教授沈阳事件的后续。

有学生在北京大学内贴上《声援岳昕勇士》的匿名大字报
有学生在北京大学内贴上《声援岳昕勇士》的匿名大字报 DR网络图片
广告

不久前,沈阳教授二十年前因性侵导致其学生高岩自杀事件被重新曝光后, 北大外国语学院岳昕等八名学生向学校申请公布当年校方调查资料,结果遭学校辅导员及领导约谈,辅导员在施压无果后,竟然请出岳昕父母,逼得岳昕母亲以自杀,下跪,自扇耳光等羞辱岳昕的方式逼迫她就范,并将她控制在家中。岳昕就此事发表公开信被网警删除。学生们合乎程序的申请被北大管理层以维稳思路和手段处理,删帖,禁声,怀疑境外势力背后指示,威胁连坐等等,最终激起民愤 酿成事件。各种支持岳昕的截图网文井喷式发出又旋即被删除。

一篇题为“那些珍贵的年轻人”的网文这样写道:“人们之所以会为北大的这件“小事”而愤怒,正在于这么好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得到珍视,没有被褒扬,他们明明是让这个社会可以变得更好的希望和力量,却在被权力强硬的否定。否定他们独立的人格,“绑架”他们珍爱的家人,干涉他们的自主行为,压制所有声援的声音。

人们无比失望的看到,在最应该培养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中国大学,在最需要年轻人担当的时刻,老师们却在有意无意的试图驯服年轻人的意气,把年轻人对公共事务的热情转换成犬儒,而最终消解公共行动与言说的力量和意义。”

一篇题为“你是我家孩子的榜样”的网文这样写道:“二十年前,北大为了给自己过生日,放过了人渣叫兽沈阳,让一个女孩子(高岩)白白地死了。二十年后,北大又为了给自己过生日,把一个女孩子(岳昕)软禁起来,并对她的母亲施以各种威逼恐吓。这两件事情有着很深的联系,岳昕正是因为要求北大校方公开当年对沈阳的处理材料而经历了这样可怕的遭遇。北大什么来头啊,人命一条没有它的生日重要,二十年后,一个学生的安全和自由也没有它的生日重要。 

岳昕真是一个好女孩,她会满怀歉疚地反思自己的幸运,她认为这一种幸运从根本上来源于社会的不公,譬如她有北京户口,她的家庭是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城市中产,所以对比那些衡水中学的考生,她非但没有优越感,反而感到惭愧、抱歉。她甚至借用鲁迅的话,认为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吃了很多人”,她认为自己的身上背负着这个国家的“原罪”。

……

这多少让我想到五十多年前的北大女生林女士。相比林女士,岳昕确实生活在一个好太多的时代,她所遭受的那些龌龊的事情能被人知道,在五十多年前,这片黑沉沉的大地上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林女士,更没有人敢站在林女士的身旁,公开表达对她的景仰和赞美。”

一篇题为“明白的人不用说”的网文这样写道:“Y同学所遭受的,也是这个体系运转的必然结果,没有第二种可能。只要在这个体系中待上几年,就能明白这种必然性出于何处。能在这个体系内生存的人,永远遵守着两个法则:一、只为授予自己权力的上级负责。二、拼死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辅导员和学生这个层面上,学生对辅导员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所有学生齐齐点赞,也不能让辅导员加官进爵。辅导员的职位也不是学生给予的。辅导员的核心利益,就是博得领导的赞赏。领导喜欢什么,就做什么;领导不喜欢学生做什么,就去制止。这是锁链的一环,对“领导”和“领导的领导”也同样适用。

当学生是人畜无害的小白兔,可以你好我好;当做了领导讨厌的事情,损害了辅导员的核心利益,那就是你死我活了。

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即将到来的120周年校庆成了“压倒一切的主旋律”。根据我国自古以来“十全老人”式的政治喜好,Y同学发出的声音显然格格不入。对领导来说,这是辅导员的失职。对于辅导员来说,可能是失去职位。所以,Y同学的祸事,也就不可避免了。

整个事件中,我更在意的是,尽管北大毫无疑问早已是这个体系内的一环,但它依然收割着全中国最自由博爱、狷介风流的年轻人。

这个体系有庞大的自我复制能力,敢用生命跟它缠斗,就是一种光荣。一代一代高贵的品格涓滴成溪,溪流汇成江河,江河汇入大海,最终我们能改变潮水的方向。”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