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公民论坛

中国民众最欢迎国际难民么?

发表时间:

欧洲国家面对源源不断的难民潮一筹莫展之际,人权组织大赦国际(也称国际特赦)组织2016年春在全球27个国家展开民意调查,凸出民间社会对难民接收问题的宽容态度与政府决策的谨慎徘徊之间的差距。根据这项调查,在27个国家中,并不长期面对难民涌入压力的中国民众对难民的欢迎度为最高。如何看这项调查结果?中国民间社会对国际难民问题是否十分关注?是否有相应行动?中国政府面对困扰国际社会的难民危机立场如何?中国是否可以参与接收难民、以缓解欧洲国家的压力?我们电话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梁淑英女士和中国民间团体“国际法促进中心”的创始人和执行主任刘毅强律师。

2015年12月21日法国巴黎共和国广场上的来自阿富汗的难民和移民。
2015年12月21日法国巴黎共和国广场上的来自阿富汗的难民和移民。 DOMINIQUE FAGET / AFP
广告

根据大赦国际2016年 4月2日至15日在中国18座城市、针对1005名成年人的电话调查,46%的中国受访者愿意接纳难民住在自己家中,80%的中国受访者笼统地认为可以接收难民住在自己国家。这一比例在此项涉及27个国家两万七千人的调查中为最高。

中国并没有接收国际难民的传统,国际社会也时常对中国遣返朝鲜难民的做法提出批评。大赦国际这项调查结果因此多少有些令人意外。调查结果公布之后,美国信息网站Quartz就对这项结果提出质疑,认为调查问卷的中文版本中,第一部分问题虽然明确提到逃避战争和迫害,但在涉及难民接纳的第二部分问题并没有明确强调这一点,受访者对问题的理解既可以是逃避战争或迫害的国际难民,也可以是逃避灾难的国内难民。

法广中文部索取了大赦国际此项调查的中文问卷(见以下附件)。第一部分问题的中文表述分别是:1)人们应该能够在其他国家避难以逃脱战争和迫害;2)我们的政府应该在帮助难民逃离战争和迫害方面做更多努力。受访者应当对这两种表述表示“非常同意”,“比较同意”、“比较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中文问卷的第二部分问题表述为:您个人能够多大程度上接纳难民?您会愿意让他们住在(哪里)____?受访者只能在问卷提供的6个答案中任选一个。

中国国内关注国际难民问题的学者对大赦国际这项调查结果,评论也多有保留。中国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接待了近30万印支难民,一方面这些难民大多有华裔血统,另一方面,那时的中国对国际难民问题缺少法律上的认识,中国媒体因此鲜有报道。中国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梁淑英女士认为,中国普通民众对难民问题并不十分关注。

中国民间社会对难民问题的关注度有限

梁淑英:“一般中国人对难民问题并不太关心,当年印支难民到来时,中国还没有批准联合国那两个条约:1951年的《难民地位公约》和1967年的《难民地位议定书》。(那时候),我们和国际社会交流也比较少,我们在70年代以后才逐渐与国际社会增加交流,并批准了那两个公约,我们才对难民问题刚刚有些了解。所以,一般老百姓都不了解难民问题。最近一些年,个别媒体报道了一些有关印支难民在中国的情况,再加上有些高校在国际法课程中,会讲到一点难民问题,内容很浅,但也算是一种宣传吧。还有一些少量的论文、专著出现,这些都对传播国际难民法是有推动作用的……”

法广:就是说中国普通老百姓对这个问题没有太多意识……

梁淑英;“对,一般老百姓基于他的文化层次和所从事的职业的局限,恐怕很难知道什么是难民,除非是那些印支难民所在的当地。这些难民知道自己是难民,这跟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另外,跟中国的宣传也有关系, 其实他们当初自己跑进来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难民。现在我们加强了宣传,他们自己也知道保护自己的合法地位、保护自己的权利了。知道可以享受难民身份的权益。”

中国民间团体“国际法促进中心”的创始人和执行主任刘毅强律师曾在2015年10月中旬前往德国多座城市,实地调查德国接收难民的情况。他如何看中国民间社会对国际难民问题的关注呢?

刘毅强:“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家怎么看难民问题?我觉得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关注,尤其是去年9月叙利亚小男孩在海滩上那张照片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以后,给人的感觉就是,难民问题还是比较能够引起公众注意的。但确实这并不是发生在中国身边的事情,这种关注还停留在新闻上,有一些报道,但整体来说,公众并没有很多行动。”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是否愿意去接收难民,关于这个问题是有一些讨论。我觉得,民间是有一种对新鲜事务的好奇心理,觉得这不是一件不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前一段时间大赦国际做过一项调查,说中国是对难民欢迎程度最高的一个国家,当然,这个调查一些偏颇,尽管如此,也还是从很小一点看得出来,民间对解决难民危机也好,对帮助那些难民也好,还是有一定的活力,就是说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也有些自己的计划,但现在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式让这些活力、让这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发现一个很好契机。”

法广:您提到大赦国际的那项调查可能有些偏颇。具体指什么呢?

刘毅强:“根据我的了解,(这项调查得出的结论)肯定不是真实的情况。我们经常做一些难民调查、报告,这些都可以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上找到,您也可以从媒体的报道中发现,大部分民众对接收难民的态度还是不是完全开放的,毕竟这些难民大部分是穆斯林,来自中东地区,和中国人的文化、宗教有很大区别,所以,一般人还是认为接收难民不是一个特别明智的选择。根据我的理解,达不到大赦国际所说的近50%的人欢迎难民的水平。”

中国政府立场如何?

法广:今天的中国在难民问题上是 怎样的一种立场,怎样的政策?

刘毅强:官方的立场是说会积极地帮助解决难民危机,上次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的时候,(中德两国)还发表了一份共同声明,总理李克强当时表示,会积极促进难民危机的解决。

法广:中国在解决难民危机努力中提供的帮助是否更是在 物资上和经济上对身在欧洲的难民提供支持?

刘毅强:“物资上肯定会有一些支持,但好像也不是特别大。更多地支持好像更是在国际关系、国际政治领域,帮助缓解难民危机,比如为结束叙利亚战争做出努力,或者在伦敦人道主义救援的会议上做出努力(2016年2月叙利亚人道主义捐助方会议在伦敦举行-法广注)。”

法广:欧洲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有人提出,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否可以帮助缓解一些难民危机?就您的观察,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如何?

梁淑英:“中国虽然说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在国际上还是很低,整体上,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虽然有很大提高,但和欧洲相比、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差得很远,这也是实事求是。”

“欧洲遇到难民潮,从合作的角度讲,如果经济上实在困难,中国政府愿意出些经济力量,这也未尝不可。从人道主义、从合作的角度讲,中国接收其他难民时,欧洲也曾经提供过支援。我觉得中国政府是可以这样做的,习近平也曾这样讲过。但是,如果说是把进入德国或其他国家的难民转到中国……这其实是双向的选择,不仅是中国是否愿意的问题,还有难民是否愿意的问题。因为,一个难民逃到一个国家,无论是长期居住那个国家,还是临时居住,总是希望民族相近、语言相近、文化相近、还有他自己希望的安全和生活的居住地。”

为什么阿富汗难民远道逃往欧洲而不是中国?

法广:目前涌向欧洲的难民有叙利亚难民,也有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的难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都与中国比邻,在您看来,这些国家的难民为什么会长途跋涉到欧洲,而没有想到进入中国?是进入中国边境不很容易么?

刘毅强:“当然,进入中国边境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无论从地理上说,还是从中国对边境的控制来说,中国对边境的控制肯定是更加严格一些。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一个欢迎、安置难民的社会体系、法律体系。比如,难民入境以后,有怎样的法律体系,这一点目前相对来说,还是一个空白。还有,我们去德国考察的时候发现,德国的社会组织非常活跃,不是一、两家组织,而是整个社会都从不同方面动员起来了,有的是提供庇护场所、临时住所,有的是提供衣物,有的是提供医疗设施,有的是给妇女、给孕妇提供救助,还有心理救助、律师服务等等,这是一个很大的社区、Community 的概念,这些在中国都没有。但如果没有这些,不管是难民自己的选择,还是中国自己接待难民的能力,这两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所以,他们的选择也是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的。”

法广:您刚才提到大赦国际这项调查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民间社会在难民问题上的某种活力。目前中国是否有民间团体开始在这方面的工作,做一些宣传活动,或者做一些救助努力呢?

刘毅强:“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advocacy(辩护),一个是救助难民。关于救助难民,零零星星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行动,有一些中国的组织会走出去帮助难民,也有一些个人会走出去帮助难民。我们自己在6月17日至19日组织一个难民儿童画展,画展同时,我们也会请人来主持一些主题沙龙。从这个角度看,民间已经开始在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做出努力。”

“第二个方面,advocacy, 就是说是否有人在中国帮助难民说话,帮助他们争取权利。在这方面的行动相对比较弱些。”

法广:您提到在德国考察的时候,注意到社会组织的力量。那么在中国,在难民问题上,社会组织发展起来的潜力如何?

刘毅强:“这种潜力是无限的!德国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可以有这么多人做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的话……另外,境外NGO的法律已经修改,新的慈善法也已经推出,这(难民问题)肯定会是一个张扬产业,很多人会慢慢关注,这个议题开始做起来的一个契机,一个出发点。我们在德国考察的时候就发现,其实很多NGO以前是做其它项目,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难民危机到来的时候,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帮助难民上面,这在中国应该也是可以做的。中国有很多组织在帮助弱势群体,在难民问题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也可以转换成帮助难民的群体,整个来说,这是很有潜力的一个行业,或者说领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正如刘毅强先生在德国考察时注意到的那样,在目前困扰欧洲的严重难民危机中,有政府行为,更有一种大规模的民间社会的动员与行动。中国政府不久前推出的境外NGO管理办法一度引发国际社会的担忧。这项新法能否像刘毅强先生所期望的那样有助于中国民间社会发挥出在救助难民问题上的活力值得关注。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