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中英战略关系的“全面性”受质疑

发表时间:

中国主席习近平周五结束他对英国的为期四天的访问,在两国领导人公布的联合声明中,双方一致同意中英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强调两国关系进入“黄金时期”, 双方承诺将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在这篇长达1500页的联合声明中,除了加强双边经贸投资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文领域的交流,而人权问题,更是只字未提。中英双方的所谓“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因此也被舆论打上了引号。

要闻解说
要闻解说 RFI
广告

事实上,纵观西方媒体连日来对习近平访问的报道,英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妥协以及此一政策将引发的后果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早在上个月英国财经大臣奥斯本访问中国,高调访问新疆乌鲁木齐但却对新疆维吾尔族人受到高压监控的事实只字未提,早已引发欧洲舆论哗然,“奥斯本政策”的说法逐渐在舆论届成为流行词,从英国政府此次对习近平的接待方式来看,奥斯本政策看来已经成为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奥斯本政策无论在英国国内还是西方舆论届都引发诸多的质疑。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英国国内的强烈反应。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国会议长(John Bercow)约翰•贝卡近日发表紧急声明,要求首相卡梅伦明确回答在与习近平的会谈中是否谈到人权问题,是否提到张凯等被拘押的中国维权律师遭遇。保守党议员菲奥娜•布鲁斯(Fiona Bruce) 敦促英国政府部长在与中方的对话中把人权,思想,言论和集会和法治的自由等议题放在中心位置。

英国前政府部长蒂姆•劳顿(Tim Loughton)也质疑说,英国的民主是建立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上的,但是,为什么,在习近平车队路过的地方,支持西藏和言论自由的抗议者被阻挡压在后面,而欢迎习近平的“拉拉队”却被允许占据首要位置。另一位保守党议员爱德华•利(Edward Leigh)先生也强调说,议会并不希望从政府那里听到一些含糊的保障,他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虽然他们尊重这些不断崛起的新兴国家,也不反对与他们的经贸交往,但是,他们必须知道,政府是否与中方谈及人权。对此,英国外交事务大臣(Hugo Swire)雨果•斯维尔也表示,中国发生的一些侵犯人权的事件确实令人担忧,但他拒绝透露中英首脑峰会时双方是否具体提到人权问题。

另外,六四流亡英国的中国学者邵江因在伦敦举牌抗议试图靠近官方车队而被英国警方拘押两天,昨天周四下午才获释,警方还没收了他的电脑与手机,他认为伦敦警方是试图寻找如何起诉他的证据。为了避免习近平访问英国期间遭遇同华盛顿期间一样的被访民拦截的尴尬场面,英国政府此举看来是想提前下手。同邵江一同逮捕的还包括另外西藏流亡藏民。目前在台湾的六四学运领袖王丹在推特上表示,他将前往英国驻台北办事处与英方交涉。

英国政府推行的对华政策不仅引发英国国内以及流亡海外的民运人士的担忧,也引发英国多年来的同盟国美国的担忧。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早在习近平访问英国之前就警告说,英国政府在交新朋友时也不要忘了老朋友,英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加入中国牵头的亚洲开发银行,早已引发美国政府的不满。而此番,在习近平对美国访问颇有周折之后,英国政府又以如此高调的方式接待习近平,外交政策提问道,英国此举是否意味着今后与美国的关系将退居二线?对来自美方的担心,英国首相卡梅伦迅速做出了回应,卡梅伦表示英国并没有忽视同美国的盟国关系。

不过,除了中英关系是否影响美英关系方面的担忧之外,中英关系的新发展也使欧盟推行了多年的静默人权外交的有效性受到广泛质疑。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欧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稍有调整,尤其是在人权领域。欧盟声称在人权领域不再继续与中国直面冲突,而是采取间接的旁敲侧击的静默外交政策,这样,继可以顾及北京的面子,又能够达到欧盟要求北京保障人权的目的。

纽约时报周四发表长篇评论文章,文章的标题是:英德竞相讨好中国,欧洲为经济利益妥协价值观。文章指出,自2012年以来,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和其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一直在减弱公开批评中国政治、军事和人权问题的声音。过去几天习近平在英国访问期间,卡梅伦和奥斯本一直在强调增加贸易和投资怎样可以为 英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欧洲,因与中国做生意的诱惑而改变计划的不仅限于英国,包括欧洲经济强国德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有这种考虑。柏林也一直在努力讨好北京,德国政府对中国国内的人权问题以及中国在亚洲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几乎没有发表过任何抨击。

文章介绍说,法国著名汉学家弗朗索瓦•戈德芒(François Godement)去年12月为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撰写了一篇文章,呼吁欧盟在人权问题上采取更加统一的步调。他说,欧盟在这方面的薄弱环节,来自于“中国对其经济影响力的运用,欧洲 目前的信心危机,以及着眼于距离欧洲更近的地缘政治担忧,把中国人权问题挤到了一边”。

戈德芒指出,卡特琳•钦佐巴赫(Katrin Kinzelbach)去年在一份名为《欧盟与中国的人权对话:静默外交及其局限》(The E.U.’s Human Rights Dialogue With China: Quiet Diplomacy and Its Limits)的报告中提出一个棘手的问题:欧洲对中国的所谓静默人权外交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