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世界报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欧美之间制造龃龉

发表时间:

法国《世界报》周末版在头版头条关注的话题是两天后的以色列大选。该报以大版篇幅分析这次大选的形势以及卸任总理内塔尼亚胡面对的挑战。此外,伊朗核问题谈判、非洲国家马里军队面对激进伊斯兰武装博科-圣地的被动处境、欧盟围绕希腊可能游离出欧元区的忧虑等也是该报国际版关注的话题。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一周年,《世界报》记者发表长篇调查,报道普京的兼并计划与兼并后现实之间的差距。该报今天也有两篇与中国有关的报道。

法国世界报
法国世界报
广告

温室效应气体排放与中国

2014年全球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是否确实得到控制?中国的减排措施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世界报》针对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数据发表文章,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本周五,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分析师发表公报称,2014年,全球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估计为323亿吨,与前一年的排放总量持平,这是最近40年来,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停止上升趋势首次与经济衰退无关,恰恰相反,它是在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的背景下实现的,因此,这是一个意外的好消息。这位经济专家还认为,这一切要归功于中国政府减少煤炭利用、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努力,以及美国和欧盟国家启动的能源转型政策。不过,国际能源署经济师的乐观评价并未能赢得共识。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大会特别代表劳伦斯•图比娅娜认为,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对这些数据,不能过度解读。她认为,真正的好消息是作为世界最大排放国的中国开始走出以煤能为主的逻辑,并且制定出了很高的目标。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韦斯曼(Henri Waisman)则指出,不应当将中国举措的带动效应与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目标混为一谈。他对国际能源署如此仓促地公布这些还只是估测的数据感到不解。《世界报》文章指出,国际能源署经济分析师的乐观表态受到质疑,也是因为在此之前,各方都预测2014年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呈上升趋势。

至于中国政府的化石能源消耗数据是否可靠,这篇文章指出,2012年,中国社科院牵头,与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合作调查,对比各省上报的数据与全国收集的数据后得出结论:2010年的实际煤炭消耗数据高于官方统计数据17%,这相当于官方数据忽略了14亿吨的煤炭消耗。与全球碳项目组织合作的一名学者就此指出,这些年中国虽然有进步,但有些数据仍然不太可靠,比如煤炭类别,因为不同类别的煤炭可以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量也不尽相同。

中国懂得如何在欧美之间分而治之

中国倡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造成美英两国间的不和。《世界报》经济版针对美国对英国附和中国的倡议不满发表文章指出,对于美国来说,英国决定作为创始成员加入未来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记沉重的打击,因为在美国看来,成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是中国实现其他雄心的政治工具。英国财政大臣在宣布英国的决定时解释说,这是为英国银行公司在全球最有活力的亚太市场上创造机会。不过,令美国不满的不仅是这项决定本身,而且也是卡梅伦政府宣布这项决定的方式。美国政府通过英国《金融时报》抱怨说,英国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与美国政府磋商。美国政府这名未披露姓名的官员对英国政府总是想与中国妥协表达不满。《世界报》文章分析指出,对于华盛顿来说,英国政府的决定不仅与美国的意愿相反,而且,作为七大工业国集团成员,英国率先行动有可能产生带动效应,美国在亚洲的盟友,比如澳大利亚、韩国都有可能响应。目前,大约有20个国家支持中国的这项倡议,其中不仅有新加坡、印度、泰国等国,还有海湾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等。在欧洲,英国的举措也会让德国或法国更容易做出同样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美国试图阻止这个新机构与通常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发展银行竞争的努力就失败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法国学者Philippe Le Corre指出,美国难以成为亚洲大国,倒是中国证明他懂得如何在美欧之间、在欧洲各国之间分而治之。

《世界报》文章写道,英国在银行领域向北京靠拢是出于英国急于向中国靠拢的战略,英国迫切希望其金融城能成为人民币投资的战略中心。2013年10月,英国财政大臣访华时就提出要改变英国看待中国的态度。中国投资随后获准入股英国核电产业,中国商人获得英国签证也比以前更加容易。两个月后,卡梅伦在上百名商界人士的陪同下访问北京,犹如一次商业考察。一名美国官员向《金融时报》遗憾地表示,在卡梅伦2012年与达赖喇嘛会晤造成中英关系紧张之后,伦敦好像要尽一切努力,保证与北京的良好关系,去年11月,中国拒绝向试图去香港考察民主进程的英国议员发放签证,卡梅伦政府都没有表达抗议,正相反,威廉王子今年三月初走访中国各地,推动两国关系。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