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观察

“舆论甲午战争” 这个名称不是很“吉祥”

发表时间:

去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北京立即展开猛烈的国际舆论攻势。中国驻日大使去年底撰文痛斥安倍,拉开一场被中国媒体称为“舆论甲午战争”的序幕,之后,中国常驻联合国、英国、美国、俄国等大使相继高调加入战局,造成海外媒体描述的“北京十三驻外大使大战安倍”的外交奇观。今天的中国观察,要为大家介绍有关北京“舆论甲午战争”的分析评论。

广告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今年是甲午年,新的甲午战事未必就会上演,它若能避免应是好事。但中日‘舆论甲午战争’实际已经打响,这场舆论战的胜负对中日都将意味着重要的战略得失。”“我们要把自己的要求讲述得简单明了,就是日本首相不能参拜甲级战犯,因为他所参拜的是同希特勒、戈培尔一样的罪人。抵制这样的日本首相,是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中国这一次决不能输,因为我们的确是正义的一方,又因对方的愚蠢错误而得到致对方一击的良好机会。这场中日‘舆论甲午战争’没有硝烟,但它却形同二十一世纪的特殊战场。”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韩咏红的评论称:“此一时,彼一时,中国这次出手有力而主动,与此前多年来中国倾向守势的外交姿态很不同,尤其与去年八九月份日本酝酿并最终将钓鱼岛‘国有化’时期,中国政府反制措施的慢条斯理形成强烈对比。” “发动舆论的‘甲午海战’,间接说明中国没有准备真打起来的意思,现阶段付出战争代价也不值得。日本军国主义倾向需要监控,但为此激起过于高昂的民族主义感情又没有必要。例如‘舆论甲午海战’这个媒体创造的名称就不太适当,毕竟甲午海战是以中国惨败落幕,不是很‘吉祥’,它的作用在于勾起民众丧权辱国的记忆,表明中国要借此扳回一局。在中国‘华丽转身’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时,带有屈辱情感的民族主义淡些或许会更好。”

日本《朝日新闻》的社论称:“对于安倍首相不仅抛开中韩,甚至不顾美国的担忧强行参拜的独断行为,中国采取了让问题更加严重、陷入恶性循环的举动。事态发展至此不禁令人叹息。日中的相互指责战,以世界为舞台持续扩展。被政治领导人不负责任的言行所困扰的,是期盼经济和文化交流能够稍微好转的经济界和国民。连仅有的少量交流也被取消,实在让人惋惜。对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内也有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然而,日本国内多种多样的言论,难以充分传达给通常只接触官方报导的普通中国大陆国民。让中国大陆年轻人亲身感受日本社会的空气,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强烈希望中国大陆政府重新考虑交流一事。”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安倍首相和麻生副相等多位内阁官员,出身日本武士道家庭,对天皇神权信仰早融入血液中。他们打心底难以接受日本是发起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他们相信的历史论述,是先进的日本带领落后的东亚各民族,抗拒并驱逐西方帝国主义,恢复东亚独立。所以安倍才会表示,侵略是政治名词,见仁见智。中日、韩日民族世仇在安倍式史观下,只会加深累积。日本一位知韩学者无奈地问韩国学者,要怎样做韩国人才能消除对日本的仇恨?韩国学者说:‘日本灭韩,1910-1945年殖民韩国。如果日本让我们统治35年,仇日之心应可化解。’中国人大概不会要求占领日本,但如果日本天皇能到南京日本大屠杀纪念馆前,效法德国总理布兰德在波兰二战纪念碑前跪下忏悔,中国应该也可以接受。但日本视天皇为神的信仰,‘耻’感为根的日本文化,要日本人向他们心里看不起的民族真心悔罪,绝不可能。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不是他个人的政治信念,而是日本民族发自内心的呼喊。中日能否像德国和法国在一战和二战血泪教训后,终有一天化解世仇?不知何年何月,这才是中国和日本能入梦的幻想。”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