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观察

习近平首次出访充满丰富的外交信息量

发表时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周末走出国门,访问俄罗斯及非洲三国,开始他就任以来第一次外交之行,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今天的中国观察,要向大家介绍有关习近平外交的分析评论。

广告

台湾《旺报》的社论称:“中共外交团队新人事布局完成、习近平就任大陆国家主席后,立即前往俄罗斯及非洲的坦桑尼亚、南非、刚果访问,推动‘大国外交’路线。外界关切习近平时代的‘大国外交’,与胡锦涛时代‘中国和平崛起’政策内涵有何不同,‘大国外交’路线究竟是以单一中美(中俄或中欧)双边关系为核心,抑或建构以大国间平衡关系为主的全球多极化格局。”“习近平接班前的国际安全态势,较胡锦涛时代更为严峻,他面对中国民族主义风潮、维护中国主权与核心利益及国际形象的多重压力,确实需要有一套能兼顾与平衡各方利益的大国外交策略。”“面对众多全球性的重大议题,中国的外交策略渐趋灵活,手腕也较过去圆融,显示习近平时代的大国外交政策将从‘决不当头’转向‘有为有守’。 ”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社论称:“与前任胡锦涛2003年第一次出访时,借在法国参加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之便,与部分西方国家领导人见面的安排不同,习近平此行非但没有与任何西方国家领导人碰头,更出席由新兴经济体组成、独立于西方发达国家俱乐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金砖国家会议,隐然有欲与彼分庭抗礼的态势。自北京提出‘大国崛起’从口号逐渐成为事实,期间又不断遭遇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鼓吹‘中国威胁论’的纠缠,习近平首次出访的行程安排,显然充满了丰富的外交信息量。”“所谓‘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习近平拉拢俄罗斯抗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或许正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忧虑。在中国官方话语里,‘境外势力’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概念,无论是西藏、新疆,还是香港出现争议性问题,最终的矛头几乎都指向居心不良的外国人。西方社会以人权、自由等为普世价值,利用它来介入他国内部事务,包括用军事手段颠覆政权,无疑让采纳不同价值体系的中国官方戒慎恐惧。‘中国威胁论’以不同的包装反复被推销,更强化了北京强硬派的立场。”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习近平全面掌握党政军大权后,第一个接见的外国官员是美国财长杰克卢,第一个出访国家是俄罗斯,这种把美俄两个超级大国处于平等对待的做法,说明了北京的战略观点  中美俄处于等边大三角,各方距离均等,没有两方结盟狙击另一方的危机,至低限度,北京表达出来的态度便是如此。中国经济近10年发展迅速,但个别范畴仍远未现代化,美俄毕竟是大国,当中不乏可供取经之处,与两国保持等距交往,不仅不会被视为任何一方的附庸,还可以靠着超然的位置,做到利益更大化。”“中国追求的应是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和政策,不受别国干扰,尽管国际政治往往有着短暂性的妥协或联结,但毕竟一国的利益不可以用别国的观点阐释,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中国与美国的关系,都应作如是观。”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是否成功,引发各方不同的解读。在中国官方媒体上,除了对习访问的重要性加以教条式的强调之外,主要的精力还是集中在对第一夫人彭丽媛的报导上” ,“国际媒体在彭丽媛报导上也大费功夫,这不但因为西方媒体具有事无巨细报导大国第一夫人的‘八卦’传统,也是因为在报导中国领导人时,觉得太过枯燥,因为自胡温以来的十年,处于中共最高权力的常委们,给予人的印象是,无论是发型服装,还是走路的姿势,讲话的调子,都太过相似,缺少个性色彩。如今出来了一个讲大白话的总书记兼国家主席习近平,一个亮丽如花具有歌唱家身分的第一夫人,西方媒体当然是‘惊艳’,一窝蜂而上,也就不奇怪了。”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