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华世界

陈旖旎和杨明-巴黎国际大学城(CIUP)的两位中国旅法学子

发表时间:

位于法国首都第十四区的巴黎国际大学城(CIUP)6月1日至6月3日迎来2012年大学城节(La fête de la cit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0年开始构思和规划的巴黎国际大学城,现已发展为一个拥有四十栋楼房、五千七百套住房的大型国际性学生接待中心。这一把生活、学习与休闲融合一体的综合教育设施,如今每年可接纳来自130多个国家、上万名大学生的住宿。

中华世界
中华世界 RFI
广告

Interview de Mme Marion LE PAUL
01:55

ITW Mme Marion LE PAUL - CIUP (巴黎国际大学城)

尼古拉

根据巴黎国际大学城联络部主任Marion LE PAUL女士的介绍,大学城内目前居住着294名中国留学生。就此,本次《中华世界》节目采访了其中两位来自中国的旅法学子:陈旖旎和杨明。

RFI : 陈旖旎您好,杨明您好!
陈旖旎 :“您好!”
杨明 : “您好!”

RFI : 杨明同学能否介绍一下您的情况?
杨明 :“我是中国江苏人,家乡是在徐州。大学是在上海念的,之后来到了巴黎。”

RFI : 陈旖旎同学您呢?
陈旖旎 :“我是山东人,在山东大学法语系毕业。之后来到巴黎的商校学习。”

RFI : 请问您们在中国是如何了解到巴黎国际大学城的呢?
陈旖旎 :“我首先被法国这边的商校录取,学校给我颁发了一个奖学金,并预留了在大学城的宿舍。这样我才开始了解大学城这个地方。虽然大学城离我的学校ESSEC比较远,但是大学城这边交通便利。从门口乘坐地铁可以在四十分钟左右到达我的学校。所以说,主要是因为奖学金帮我预留了宿舍。这样的话我就省去了自己找房子的麻烦。”
杨明:“我的情况和陈旖旎差不多。在国内时,我先被我的学校-巴黎政治学院录取。我也拿到了奖学金。我们学校给拿奖学金的同学在大学城这边留有位置。他们问我要不要。我出于在这边住可以避免在(中国)国内就需要找房子这样一个麻烦事情。做了这个决定以后,我在上海也问过一些朋友有关大学城的情况。他们都跟我说,这边生活环境还有其他都很便利。所以,我决定在这边先住上一年。”

RFI : 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大学城便利的方面呢?
杨明:“我觉得最便利的一点是在入学时,大学城这边会把所有的行政手续都集中在主楼这边办理。基本上在两三天之内,我们无需奔波于不同行政部门之间。我们可以在这里就办理好包括‘长居’、‘医保’在内的一切行政手续。我觉得的这是最方便的一点。”

RFI : 这是您第一次到法国吗?在此之前,您知道大学城有这么多的,包括提供行政方便这样的措施呢?
杨明:“是的,这是我第一次到法国。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我是在准备来巴黎前一周开始去了解一些我要入住地方的信息时,我才知道这边也能提供很多行政方面的便利。”
陈旖旎:“我也是到这边之后才发现巴黎大学城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帮助。在这边,除了刚才杨明同学提到的这些好处,还有大学城本身是在巴黎,整个环境非常好。因为,大学城内部有以各个国家命名,或以各个国家学生聚居的楼群。大家在一起也经常会举办一些非常国际化的活动。这样可以加强对不同文化、政治、娱乐方面的了解。大学城内部有个比较大的食堂。有一个很好的图书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图书,方便居住在这里的学生们阅览。大学城还会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比如戏剧,或者邀请一些其他文化名流来大学城这边做演讲,这都是可以去参加的。而且,周围除了我刚才说的交通便利以外,还有很多大型超市在周围。所以,这对我们的生活而言,是一个很好的住处。”

RFI : 在大学里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环境,会不会影响到你们在法国的融入呢?
陈旖旎:“不会。因为,这边有非常多的国际学生。大家都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心态。大家在一起时的沟通和交流都是使用法语或者英语。基本上没有仗碍。如果非常想要融入法国文化的话,大家也经常组织一起去法式餐馆、或者法国博物馆游览。这类互相交流的活动经常有。不会有和法国社会脱钩的情况。”
杨明:“在这点上,我也很同意陈旖旎的看法。我到这以后也发现没有融入的困难。大学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地方。这边每一幢楼都有配额,只能接受一定比例的本国学生。然后还必须按照一定指标去进行文化融合。我住在葡萄牙楼。我觉得大部分住宿生都很愿意和来自别国的人沟通。而且,每栋楼里都有类似学生会的组织,会定期举行活动。而且,每幢楼里的厨房都是一个公用空间,在做饭的时候还可以和同层的邻居沟通。所以没有融入上的问题。”
陈旖旎:“我是住在德国楼。”

RFI : 在巴黎国际大学城中,中国留学生之间是否也组织活动让大家经常相互接触?
陈旖旎:“我在这里认识不少中国留学生。但是因为大家分布在不同的楼里,而且大家也是来自不同的学校,所以,组织活动有些困难。但我就读的学校ESSEC就有不少同学也住在这里:在印度楼,在非洲楼。我们在同一学校或者同类学校的同学,之间的来往会更频繁一些。他们既有同样是来自中国的同学,也有来自印度和摩洛哥的同学。

RFI ; 听说巴黎国际大学城也想要建造一栋中国楼,请问您持怎样的看法?
杨明:“我很支持这个计划,也很希望这个计划能够立即实现。就大学城中中国同学之间的沟通,我也十分同意陈旖旎的说法。这里中国留学生非常的多。但是,因为大家分散在不同的楼内,所以很难能够让所有的人大家都聚在一起。在我的楼内,我见过其他中国学生,有些人还蛮熟的。但是,大家很难有机会见面。所以,我觉得,如果和其他国家那样,可以有一幢中国楼,就能够让在这的中国学生有一个家的感觉。”
陈旖旎:“我也同意杨明的观点。中国留学生现在在大学城里属于仅次于摩洛哥学生的第二大群体。但大家分布在不同楼里,造成大家之间缺乏交流和往来。如果真的能够建立一个以中国楼为中心,把中国学生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集体而不再仅是一个个体,这能方便大家的求学、生活,甚至扩展到社交领域。这将形成一种很有利的条件。”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