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书香世界

《亚洲週刊》推荐的2011历史书籍

发表时间:

宗看《亚洲周刊》二零一一年非小说十大好书,历史书籍占了较大的比重。像《陈独秀全传》讲30年代中国史的《落笔惊风雨》和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北京学者张鸣推出《辛亥:摇晃的中国》。

广告

其实,国际史学界也流行中国式「时势造英雄」之论,认为若不是生逢其时或恭逢其盛,曾经大幅改变法兰西国运与世界格局的拿破仑,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普通的上校团长。《陈独秀全传》作者唐宝林是研究中共党史的专家,但他这部作品无法在大陆出版,而只能由香港中文大学推出。作者披露毛泽东曾承认,直到中共成立前一年,他的思想仍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大杂烩」,不知世上还有马克思主义。是陈独秀引导他将马克思主义定於一尊。如果陈﹑毛之间没有这场谈话,如果陈独秀没有派毛泽东赴湖南建党,如果不是陈独秀全力将毛泽东提携到与总书记拥有同等权力的中共中央秘书,毛泽东必定仍是傅斯年﹑罗家伦一类实验主义信徒。「那么不仅毛泽东的历史要全部改写,中国的历史也要全部改写。」

唐宝林还在书中描述传主陈独秀的性格特征: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光明磊落,百折不挠。作者也不迴避陈的错误缺点、他的辉煌与失败、他的不朽业绩与英明预言、他的喜剧与悲剧、以及四次独特的婚恋经过。

《落笔惊风雨》的作者周德伟,很多人只知他曾出任台湾关税署长,却不知道他在「五四」期间就读北京大学,最早接触共产党,其后又参与国民党党务。周没被左派牵著鼻子走,也因信奉海耶克的自由主义而不受当政者青睐。周德伟三十万字回忆录蕴含非常丰富的史料,让读者了解民国史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尊崇儒家的周德伟眼中,黄兴的人格要比孙中山更接近於君子,汪精卫具有更明确的宪政理念,而蒋介石则有太多的私人权谋考量,所以才会用各种理由拖延立宪。这一观点显然与所有的现代史不同,从而也打开一条重写现代史的通道。学者吴惠林认为,周德伟重新评估儒家传统思想,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周德伟小儿子周渝称,父亲的描述「拆穿了蒋介石长期垄断,以他为中心,自我美化,污辱先贤,极端扭曲的民国史及国民党史。这段歷史不只是一段血泪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良知受难史」。

二零一一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北京学者张鸣推出《辛亥:摇晃的中国》一书。作者认为,戊戌维新是过於急促的变革,因为中国被日本打败,整个国民的心理负担都很重,光绪皇帝更想让中国有一个急剧的改变。而改革人士康有为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只是新近小臣,地位很低者要掀起大浪必须使用非常的雷霆手段,他的言论某种程度上硬把西太后给推到了亡国派那一边,把一个最有实力﹑可决定政局的人推到那一边,所以戊戌变革不可能成功。

作者张鸣说,清朝实行新政之后,民变在减少,一个王朝开始变好的时候,革命的言行却越演越烈。这一次是因为皇族组阁犯了大错:十二人内阁,四分之三是满人,无能又要揽权,错误就犯得更大。的确,大局改观不是革命党的成功﹐而是当政者把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主体力量全都得罪了。这一切都尽收於《辛亥:摇晃的中国》这面镜子。
逻辑使人善辩,哲学使人深沉,而歷史使人聪明(培根语)。《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的作者熊培云面对歷史,更注重心灵与真实。他汲汲营造关於「风险社会」的縝密论述并指出,正是当年人民公社的失败,饿死了大量农民,「他们有种粮食的义务,却没有获取粮食的权利」。

大灾荒更重要的另一个源头是,社会反对意见无立锥之地。对一个民族而言,反对意见是极其重要的生存资源。实际上,中国农民被活活饿死的惨剧,早在一九五零年就被一个名叫董时进的「留美海归学者」不幸言中了。他上书毛泽东称土改只是「慷他人之慨」,从逻辑上说,「一旦田地社会化了」,将造成极其严重的灾难性后果。董时进走的是与钱学森﹑邓稼先等海归科学家相反的路。言路受阻后,董逃出中国,回到美国,后来成为美国国务院的农业顾问。可以想见,董时进的抱负若能实现,最起码能让三千多万农民好好活下来,仅这一点而言,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知超过钱﹑邓等人多少倍。

在一般读者心目中伟人著作﹑领袖文选﹑首长讲话等出版物几无阅读价值,可是《朱鎔基讲话实录》的命运却截然相反。对此书随便翻翻,你就会发现中国大陆诸多报道不受群众欢迎是什么理由。在《实录》中你看不到吓走读者的套话﹑空话,而深具个人特色的朱氏妙语比比皆是,比很多电视剧对白都要精彩。比如,关於反贪腐,朱鎔基表示,「江(泽民)主席讲过,我有问题,你来查我。江主席都说可以查他,什么人不能查?为什么不能查」?「我是你们的后台,江主席是我的后台」;「原则一定要坚持。我全都给你们担待,大不了我下台」。

可是,从另一角度看,朱鎔基《实录》恰恰也是中国「病灶」的标本。在一个「党比法大」﹑执政者将行政﹑立法和监察集於一身的国度,曾发誓「抬一百零一口棺材反贪」的朱鎔基遭遇大尷尬是必然的。比如,中共於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意出台官员公布财產的「阳光法案」,分明具有强大的合理性,更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但却无疾而终,不见下文。时至三十多年后的当下,还有什么执政表现比制度建设沦为空谈更令民众啼笑皆非的呢?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