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法国学者:中国入世十年是受惠最多的国家

发表时间:

2001年12月10日,中国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终于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十年后,中国已经跃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十年间,中国也频繁面对贸易纠纷。如何评判中国入世这十年?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给这个组织带来了怎样的贡献我们采?访了法国巴黎第九大学经济学教授让-马克 西洛恩(Jean-Marc Siroën)先生。

特别节目
特别节目 RFI
广告

利益与贡献

法广:十年前您曾写过一篇文章:《是否应当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当时您提出:“如果中国的外交战略是在国际体系中争最大利益,做最小让步,那么,让中国入世是否会加剧多边贸易已有的问题。”纵观中国最近十年的表现,您是否认为中国的确实行的是最大利益,最小让步的战略呢?

让-马克•西洛恩:那篇文章写于十年前,口气有一定的挑衅性。十年后当然应当另眼相看。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是从世界贸易组织获利最多的国家,超过该组织任何一个其他成员。这倒不是说其他国家没有因为中国入世而获利,但是中国入世被指责加剧了去工业化进程,对就业形成压力,等等。问题的程度也许并不像某些评论所说的那样严重,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确实,我想,这十年来,尽管中国在加入世贸时做出了重要的贸易让步,但中国从中获得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利益。

法广:中国如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否是取得这项成绩的重要因素?

让-马克•西洛恩:是一个因素。加入世贸尤其是让中国变成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十年来,中国几乎每年都会跃进一步,直到去年,超越德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由于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所以,可以说加入世贸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帮助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法广:那么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贡献呢?

让-马克•西洛恩:很少。很奇怪。中国虽然是那些参与各种小圈子谈判的新兴经济国家中的一员,但是,中国并不像巴西、印度、甚至南非等其他新兴经济体那样积极、那样有斗争性。中国的表现,至少在表面上,不如其他新兴经济体积极。

我觉得中国可能不想给他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本已经困难的关系增添新麻烦。中国的外贸盈余经常受到指责,中国出口业对就业、对工资造成的影响也经常招引批评。这种不管对错总是站在被告席上的局面很可能促使中国不想增添新问题。而且,中国已经是世贸组织的最大受惠国,所以可能也不便要求更多,其他国家已经认为他们受到损失 这种感觉的对错另当别论。所以,向发达国家要求更多对于中国来说不是一个聪明的外交游戏,这些国家已经面对很大压力,希望面对中国更好地保护自己。中国的目的更是要避免欧美等发达国家关闭他们的市场,而不是向这些国家争取新市场。

法广:这十年间,欧美国家与中国频繁发生贸易纠纷,并多次上交世贸组织裁决,怎么看这些贸易争端?

让-马克•西洛恩:这体现着一些国家对中国产品大量涌入表现出来的恐惧和犹豫。不光是发达工业国,一些其他新兴经济体,比如印度,也面对中国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制定了反倾销法律。他们认为中国的产品与本地产品形成竞争,考虑到工资水平,考虑到人民币汇率,或其他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

市场经济地位

法广:中国仍然没有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这些年来,政府一直多方努力,希望市场经济地位提早得到承认。是什么因素阻碍中国获得这种承认?

让-马克•西洛恩:我觉得还是同样的原因:对中国竞争的恐惧。我想补充的是,中国的要求,核心是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而欧洲和美国关心的是新兴经济体获得的好处。因为中国目前仍然被列为发展中国家,因此享受着只有发展中国家才能享受、而发达国家不能享有的有利条件,可以享受更多的为发展中国家设立的开放措施,中国希望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其他发达工业国可能会考虑取消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带来的好处。

所以,必须在两者间找到平衡,一个对中国不太有利,而另一个则比较有利。也许这两者可以协调并进。我不敢肯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放弃发展中国家地位比维持现状对中国更有利。

从欧美国家角度来看,对中国最主要的指责一个是汇率低估,一个是工资水平没有反映生产力的水平,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 这其中包括社会保险措施,还有环境成本 中国没有真正达到发达工业国的环境标准,等等,这些形成一种不公平竞争,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性倾销,或环境倾销。另外还有仿冒产品问题,中国加入世贸后,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是对中国常有的指责,但这些因素其实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没有太大关系。

中国走向一个更‘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法广:十年前您提出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否会推动中国走向一个更‘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完全置身于全球化的经济,您是否为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

让-马克•西洛恩: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事情并没有太多改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些倒退,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可以在因特网问题上看出全球化经济与中国政治体制间的矛盾。因特网与经济全球化息息相关,是一个世界性的工具,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的谨慎、控制暴露出全球化、国际化的决心(或者说战略)与政治体制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并没有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发生什么变化。

法广:是不是可以说这种在经济上开放,但政治上按兵不动的模式的矛盾如今已经非常严重?

让-马克•西洛恩:我反正不认为可以这样持久下去。但是矛盾会在六个月后,在六年后,还是二十年后爆发……现在已经出现一些重要的苗头。比如去年发生一系列罢工活动,导致工资大幅上升,这回应了此前对中国低工资现实的批评。工人的罢工、在偏远地区越来越多的骚乱等等,我们能感觉到一种很强的紧张关系,而且,这种紧张关系也促使政策更加强硬,我们能感觉到这种经济上的发展与政治体制间的差距越来越难以维持。中国政府过去在某些领域开放政策,给予一些自由,允许致富,指引提高生活水平的前景,这些做法当然是聪明的,但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奏效,不会永远有效。阿拉伯之春式的变化在中国上演是非常可能的,而且最近三十年也已经有过多次尝试。没有办法预期发生的时间,但或早或晚,政治紧张关系会如此之严重,而最终导致重要的政治变化 其实这种紧张关系已经出现。

让-马克•西洛恩最后总结说:中国对世贸组织的一个贡献是人民币汇率低估问题对于该组织来说不再是禁区,以前这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权范围。这并不意味着世贸组织扩大了自己的权限。围绕这个问题的紧张关系依然严重,无论是美国国会,还是法国的政治辩论,都显示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以及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靶子,各方都经常把中国当做例证,可能有时候也被当作替罪羊,人们赋予中国的责任可能多于他真正拥有的责任。但是,中国确实可能遇到这样的政治障碍,经济危机使得形势更加复杂。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金融大国,而十年前他加入世贸组织时还不是这样。中国加入世贸后,外汇储备爆炸式增长,这使中国多了一个重要的谈判符码。所以,得益于世贸组织 当然只是部分地得益于世贸组织,中国变成了经济大国,而这并不仅仅是指国民生产总值,而且也是谈判的资本,这种资本又因为眼前的危机以及欧美等发达工业国对资金的需求而有所提升,中国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地。这是个新情况,在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前是没有的。但同时又很矛盾:一方面对中国心存戒备,指责中国很多不是(甚至可能是所有不是);另一方面,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已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伙伴,是世界经济中一个绕不开的大国。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