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人与社会

胡星斗:蒋介石对中国未来的启示

发表时间: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认为蒋介石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的成就超过他的老师王阳明和曾国藩。蒋介石终身写日记反省自己,领导打败日寇,废除近代中国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参与组建联合国,使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制定第一流宪法,宣布实行宪政,抨击苏联暴政,倡导民生、均富,成为提出“中国经济学”的第一人。因此胡星斗教授认为蒋介石是中国现代第一伟人。本次《人与社会》要请胡星斗教授谈谈蒋介石对中国未来的启示。

广告

蒋介石政府当年腐败的原因

的确蒋介石那时候是非常腐败,这个必须承认。这个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内忧外患,当时处于社会动荡时期,各种规章制度还来不及建立,特别是在抗日那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经过法制,经过民主监督来做成的。也都是靠领袖或者是官员个人的指挥。所以必然造成严重的腐败问题。

特别是,当时有一种错误的理念,包括从孙中山到蒋介石,都主张节制资本,都主张发展国有的市场经济,把很多资源都收归国家所有。这种收归国家所有,的确是有助于中国人民最终打败日寇。因为集中国家的资源,运用到抗战,这样能够保障抗战的需要。但是这种国有的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腐败。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四大家族。当然这四大家族实际上并不是他们四个家族个人拥有多少财产,而指的是这四个家族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种国有经济也的确是造成了腐败。

所以,蒋介石到台湾区以后,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就把这种国有的市场经济改变为民营的市场经济。国有的成分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主要是发展民营市场经济。而在上个世纪初,实际上不仅仅是孙中山、蒋介石,像康有为等其他一些知识分子也都有这样错误的认识:认为要节制资本,要把更多的资源掌握在国家的手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公平。但实际上,事实可能又正好相反,资源掌握在所谓的“国家”手中,实际上是掌握在官员手中。它的结果是普遍的腐败,最后反而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主张宪政言论较自由

我认为蒋介石能够给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很多的思考,或者是给未来中国的发展提供很多的启示。比如蒋介石,虽然在中国大陆的时候,也主张要实行宪政,而且言论是比较自由的。大家也可以比较自由的办报,社会还是比较宽松的。但是毕竟还没有条件全面实行民主。尽管蒋介石也在个别的县,个别的地方,试验过由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县长之类的官员,但是总体上说,他在大陆没有这样实验的条件。

但他到台湾去以后,从一九五零年就开始搞民意代表的直选,搞乡镇长或县市长的直选。所以经过几十年的民主训练,最终使得台湾的民主理念,民主运作,越来越成熟。尽管,蒋介石也进行过镇压,比如六零年那个时候的镇压。那主要是因为他感觉到当时的民主选举政治发展太快,危及到当时国民党的统治,甚至危及到当时社会的稳定,或是危及到他的“反共复国”的事业。因为当时连台北市的市长职位都有可能丢掉,所以他也进行过镇压。实际上他是放缓了台湾的民主的步伐,但是他并没有扼杀台湾的民主。所以台湾经过几十年的民主训练,终于在民主政治方面结出了硕果。

另外,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国民党从在中国大陆时的国有市场经济改变到台湾的民营市场经济,结果才有了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它的经济活力主要在民间,主要在企业。这个我觉得也是值得大陆学习的。

重视教育

还有,蒋介石特别重视教育。我曾经提出中国大陆应该实行“教育第一”或者“科教优先”的发展战略。但是我后来才发现,蒋介石在六十年代,在台湾就提出了类似的说法,大概也是“教育第一”,“科教优先”这样一个说法。蒋介石不仅仅是这么说的,他的确是把教育放在了首位。哪怕是在中国大陆抗战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当时国民政府第一位的开支是国防,那是没有办法,因为要抗日,第二位的财政支出就是教育。所以,在那么极端困苦的情况下,蒋介石政府的财政支出,教育都是仅次于国防的投入,特别是,当时有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的环境。所以像西南联大等等一流的大学可以说是光照后人。连现代我们中国人都非常怀念那个时候的中国的大学。那个时候也出了一大批一流的学术大师。可以说,现在我们敬仰的学术大师都是当时培养出来的,或者是当时出名的这样一些人。

重视文人治国

而且蒋介石特别重视文人治国,在他的政府中,绝大多数都是文人:驻美国大使,财政部长,或是内阁总理,各个省的省长,基本都是大学者、留洋回国人员、博士等等。虽然蒋介石自己是个军人,但是他特别重视教育,特别重视文人的作用。所以蒋介石逃到台湾去之前,要把中国大陆的一流学者抢救到台湾去,就可见在他心目中,保留中国学术文化的种子非常关键。

中国社会越流氓越取胜

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往往是“成王败寇”的思想,好像蒋介石打败了,所以他就一无是处。在中国这个社会,越流氓越取胜,越不择手段,越能够战胜那种守规则、守底线的人。所以我认为失败的,不一定就不是伟人,也许从人品,从各个方面来看,他反而更是伟人。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