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系列专题

莫凡:孙中山与宋庆龄

发表时间: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地都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活动,纪念一个世纪以前推翻中国末代封建王朝的那场革命,纪念孙中山先生为三民主义,既民族,民权与民生主义而奋斗的那场革命。孙中山与宋庆龄轻唱剧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在南京与观众见面,孙中山与宋庆龄轻唱剧由莫凡先生作曲。莫凡先生还是根据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改编的歌剧和歌剧“赵氏孤儿”的作曲。莫凡先生欣然接受了本台辛亥革命百年特别节目专访。

广告

法广:孙中山和宋庆龄题材的这部轻歌剧剧情的梗概是什么?

莫凡:这是一部时长90多分钟的作品。包括序曲和五个章节,序曲主要歌颂了孙中山,宋庆龄。一上来就是《1913年中华大地乌云翻,民主共和遭扼杀,孙中山亡命扶伤救危难》。
第一章是《亡命扶伤者》,表现革命者在日本的时候呼唤孙中山来把握全局,当大家举棋不定的时候要有领袖来掌舵;第二章《樱花时节》表现了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相爱以后,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觉得不太妥当,中间出现了袁世凯的第一条卖国条款,孙中山开始发动第三次革命;第三章《春潮萌动》主要是表现宋庆龄对孙中山的爱情,当她举棋不定的时候,旁边的一个伺童,一个女中音唱的英姑要鼓励她,而且这时袁世凯安排了一个刺客在孙中山的周围,但是这个刺客目睹了孙中山的一切以后下不了手,最后自杀未遂。在这个时候,宋庆龄的爸爸发来电报催促她回上海;第四章《两地相思》,实际上宋庆龄的爸爸对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有点顾虑,造成了两人两地思念,第四章十分抒情。最后宋庆龄还是毅然决然回到了东瀛追寻孙中山。最后一章是《大海初吻》,就是表现他们盛大的婚礼,在婚礼的进行中,又有刺客来刺杀孙中山的时候,孙中山的警卫毅然把刺杀的行动化为乌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历了一番考验后结合了,而且众人唱出了“博爱之花,大海初吻,世纪之恋,光芒永恒。”
这是一个清唱剧,跟歌剧相比,情节会简单一些,但是人物比较精干,用音乐会的形式,加上一些角色表演,也有舞美,灯光,服装等让我们可以产生回到那个时代的感觉,整个戏剧线条可能会比歌剧粗糙一点,但是音乐上的展示会更加充分一些,这是江苏演艺剧团要大力推出的一个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创作的一部清唱剧,准备10月21号开始在南京演出。

法广:您这部轻歌剧的风格或情调是什么样的?

莫凡:我是想注入一些当年的音乐元素,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博爱,表现情。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是非常炙热和纯真的,而且还有对革命追求的理想和信仰,所以我用我的笔写出他们的心声,因此我在孙中山的音乐里面注入了一些广东音乐的成分,因为他是广东人。而宋庆龄受到的西方的影响比较多,所以就把西方和东方的艺术歌曲结合在一起,我试图让观众听到这两位伟人的歌唱不是离我们很远,而是很近,很亲切,因为他们也是人,是有高尚情操的伟人,所以音乐应该在让老百姓接受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格调。
法广:创作这部轻歌剧的初衷是什么?
莫凡:江苏演艺剧团原来叫江苏省歌舞剧院,1995年他们就想创作一部关于孙中山和宋庆龄爱情的歌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做成,今年正值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样盛大的活动,他们就想把这个事情做成。做歌剧难一些,因为牵扯到的各方面东西较多,清唱剧有音乐会的形式,但比音乐会更进一步,所以觉得更可行。几年前他们听过我的一个歌剧《雷雨》,觉得让我来做比较合适,所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我就满怀激情的接下了这个合约。
法广:为了这部轻歌剧的创作您自然也要通读许多有关孙先生的著作,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莫凡:通读谈不上,我记得我在中学学历史学到清政府的表现时,大家都是满腔激愤  封建统治下中华民族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粉碎了千年的帝制,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历程,是一个改变中国面貌很重要的事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不断努力,一直激励着我们。直到现在我还看到当年的青年为了祖国的命运慷慨陈词与封建制度的卫士们做斗争,真是很感人,直到今天我都觉得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关注民生和民主都是人类所渴望和追求的。当年这些思想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们非常了不起。

法广:您认为孙先生所提倡的“三民主义“至今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莫凡:我觉得现在回首看一下,孙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天下为公”和“博爱”对现今世界还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实际上我觉得中国的进步正是从封建社会过来,就是一步步在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的。虽然我们也有过坎坷,曲折,但是人心所向,对民主和博爱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很拥护创造一个和谐社会和平等,民主。这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不管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人类追求的都是和谐和幸福,光明,友爱和博爱,我觉得这是人类进步的体现,也是永恒的。

法广:既然您参加了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特别节目,也请您向我们的听友讲述一下您个人的作曲创作的故事?
莫凡:这条路走过来也是非常偶然的,因为我们这代人也经历过很多坎坷,在青春年少的时候,遇到了文革,又下乡种地,那时就是要追求理想,因为我很喜欢唱歌,那时就开始写一些歌曲,无意中得到了专业作曲家们的支持和帮助就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在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培训,又进入了北京的一个专业团体,让我有机会写各种音乐,包括交响乐,合唱,民乐,声乐等,在这个过程中就积累了个人的很多作品。我从1998年开始写歌剧《雷雨》,也搞了歌剧《赵氏孤儿》等,我觉得自己对歌剧创作更有兴趣,包括清唱剧的形式,我在很多年以前也写过一个曹植的《洛神赋》,我觉得曹植诗里蕴含的一些情节非常巧妙,他和甄妃的恋情加上合唱,同样在歌唱会的表现形式上也能成为歌剧的雏形。《雷雨》出炉的时候由于经费的限制,我们也是采取清唱的形式,乐队在台上,有表演,有舞美,灯光等配合,大家反应也非常好,后来大家又做成了舞台版。所以他们这次说要做清唱剧我就特别高兴,因为我觉得清唱剧在音乐方面会更加突出,纯粹。而歌剧的形式,乐队在乐池里,观众会对戏会比较投入,但对音乐的注意力会削弱,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但音乐会清唱剧里音乐就非常突出,所以可以一览无余的让听众听到和感受到。不是在视觉上,而是在音乐上给人更多的满足。所以我觉得这次他们很巧妙的节选了孙中山和宋庆龄1913在日本相识,相知,相爱到1915年他们的结合的过程,精炼的浓缩了一个历史片段,也表现他们内心的爱,情操和理想,很集中,所以我觉得这次做清唱剧非常有兴趣。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要做好铺路石,中国的歌剧目前还在攀升的阶段。人们对歌剧的理解也在一个比较初步的阶段,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让民众感受到歌剧的魅力。我相信将来也会和世界歌剧接轨。也会让老百姓们喜欢的。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