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系列专题

百年沧桑看宋庆龄早年的无畏与后期的沉默

发表时间:

一个世纪以前,孙中山领导了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更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政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宋庆龄伴随他走过了他生命的最后10年。她是妻子,是助手,更是革命低潮时的同路人。孙中山1925年去世以后,她顽强的维护着孙中山思想,成为那个年代坚决而无畏地反对蒋介石政权的最响亮的声音。然而,也正是她在白色恐怖年代表现出的勇敢使人难以理解她在1949年以后的沉默。1949年,她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尊称为国母,但是,当年敢于在白色恐怖中为营救被俘政治犯奔走的宋庆龄面对文革浩劫却没有发出任何反对的声音。

广告

今天的专题节目为您采访了法国历史学者、《宋氏三姐妹》一书的作者贝尔纳-布里塞先生。

铁一般的意志

法广:根据您在《宋氏三姐妹》这本书里的介绍,宋庆龄在孙中山共同生活的10年间所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妻子,或秘书、助手。怎么概括宋庆龄在孙中山生命的最后10年所发挥的作用呢?

布里塞:她对孙中山生活的影响首先是感情上的。她在日本闯入了孙中山的生活。当时,孙中山情绪十分低落抑郁。他的组织(后来发展成为国民党)一蹶不振,为了躲避袁世凯,他从中国逃到日本。宋庆龄的出现因此对于孙中山来说简直就是大旱之时的春风雨露,由此产生一种特别的心理效应,帮助孙中山努力走出低谷。

此外,妻子往往被看作是装潢门面的人物,是花瓶。但是,宋庆龄性格与意志都超凡脱俗。一位美国记者当时在介绍宋庆龄时这样描述她,说在她的血管里流动的不是血,而是铁。外表看去十分温柔、和善、青春,但其实她有铁一般的意志。因此,对于孙中山来说,宋庆龄给他注入了一种青春活力。

宋庆龄一点也不是花瓶,也不是简单的英文秘书。这是因为她心灵深处是个爱国者,或者说是个民族主义者。她当然爱孙中山本人 至少我们希望如此,但更是因为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法国历史学者玛丽-克莱尔 贝尔热尔( Marie-clair Bergère) 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孙中山的书。我不太喜欢这本书,因为她很小看孙中山,认为孙中山能说会道,但缺少深度。但我认为恰恰相反,孙中山在中国发挥了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即使在台湾,他仍然被尊奉为国父。)

法广:是不是可以说,与孙中山结合在她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政治选择?

布里塞:在很大程度上说是的。您可以在《风雨十二年》这部影片中看到,她从美国学习结束来到日本时,向大家展开民国旗帜。而且她曾说过一句话让人颇费琢磨。当时,有人问她是否爱恋她的丈夫。她回答说:我爱恋着中国革命。在我们看来,这话有些难以理解,但在她来说,很可能是真的。孙中山是她眼中的英雄,肩负着中国革命的希望。

法广:孙中山去世(1925年)之后,她失去了引路人。但是,在当时动荡混乱的中国,这个孤身一人的女子仍然得以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赢得了尊重。只是因为她是孙中山的遗孀吗?还是她的确也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信念,赢得了尊重?

布里塞:在我看来,宋庆龄之谜、宋庆龄让人意想不到之处恰恰是在孙中山去世之后。孙中山去世后,她完全可以变成一个以泪洗面的遗孀,然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但是,她却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坚持,开始努力延续丈夫的思想。这在当时很不容易。蒋介石几乎倾尽一切努力,想争取宋庆龄加入他的阵营。但是,宋庆龄从未让步,从未向蒋介石的要求低头,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她完全有可能被蒋介石暗杀。蒋介石暗杀了很多他的反对者,但是,面对孙中山的遗孀,他最终没敢动手。幸亏如此。

宋庆龄与共产党也有合作。这也是个很勇敢的举动,因为共产党是极左翼力量。作为回报,毛泽东后来任命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我对宋庆龄一生最感兴趣的阶段是1925年到1949年。宋庆龄一生中有三个阶段:作为孙中山妻子的年代,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阶段和在共产党体制下的阶段。

我很欣赏她的第二个阶段。那时,她孤身一人,不知何去何从。要想不被美人鱼的歌声所迷惑、不受蒋介石反复不断的诱惑和呼吁所吸引,确实需要有非凡的、不同寻常的决心、意志和勇气。我在《宋氏三姐妹》这本书里讲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场面:那就是蒋介石在南京组织的中山陵揭幕典礼。宋庆龄不得不为此从国外赶回,参加活动。蒋介石百般努力,但她立即就拉开距离,指责蒋介石是一个手上沾满鲜血的独裁者,是她不喜欢的人。

在1925年到1949年间,她确实发挥了不同寻常的作用。这是我最欣赏她的阶段。

令人难解的沉默

法广:的确,面对蒋介石的威胁、盯梢、跟踪,她表现出非凡的勇气,没有让步。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很难理解她为什么会最终追随了共产党政权。怎么看她的这个选择?

布里塞:她从来没有想过与去台湾的国民党联合,尽管她的姐妹们曾多次努力说服她。

我不太喜欢她生命的这个阶段。

她其实不喜欢毛泽东,但是,她和周恩来关系不错。如果没有周恩来,我觉得结局可能会不一样。

在我看来,宋庆龄在1949年以后的表现有些问题,因为她完全跟随了共产党政权的理论,尤其是文革。众所周知,文革实在是一个丑恶的年代,一个极其可怕的年代。她自己也遭受迫害。毛泽东的妻子江青嫉妒她,不喜欢她,因为宋庆龄名望比她高,也比她更受民众欢迎。这段期间,我很希望能听到她的声音,因为以她的道德威信,她本可以说些什么,她本可以表达愤怒,但是,她什么也没有说。正如我在《宋氏三姐妹》一书结尾时里所说,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悲哀,一个伤痕。

法广:怎么解释她的这种表现呢?因为在孙中山去世后的阶段,她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挑战蒋介石,而蒋介石并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

布里塞:这个问题很好。我也有同样的疑问,但我没有答案。我觉得并不是因为她缺少勇气。她在这之前已经证明过她的勇敢。也许是为了忠于自己的选择,忠于毛泽东,忠于共产党政权……

法广:是否是一种政治选择?至少在当时,她也许认为相对于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更有希望,更能实现她的理想?

布里塞:很可能。她当时在政治上参与很多。同时,她各种社会活动也很多。她关注儿童和妇女问题,有一个基金会。还办了一份英文杂志:中国建设(China reconstruction)。她活动非常多。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女性。但是,在文革中,她从未发出过批评,尽管她不喜欢毛泽东。或许她是为了忠于与周恩来的友情……。

在我看来,她在1949年以后的表现,特别是在1966年开始的文革中的表现实在是一个谜,是一个让人痛苦的疑问。

法广:您写书的过程中是否找到一些关于她在这段时期生活的资料?她是否留下某些文字?

布里塞:她什么也没有写下来。

巴黎的高醇芳女士曾经在这个时期与宋庆龄相识、交往,有很深的友谊。但是,她很不愿意谈及这段历史。在公共场合介绍宋庆龄其人其事时,她没有提及宋庆龄曾经是共产党政权下的国家副主席,好像是想忘记这段政治层面的历史。

我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美国,都是英文资料。我读了很多翻译成英文的中国资料,还有那些用英文写的传记。我没有使用中文资料,我也不认为有很多中文资料。曾有人愿意付数百万美元为她写传记,美国出版商几次提议写她的回忆录,但她始终拒绝。她不想说,也不想写。

法广:在共产党政权下,宋庆龄是否有所成就呢?

布里塞:我一点都不认为她曾经对政策有过什么影响。她的职务主要是一种荣誉。此外,她为女性、为儿童做了些事。但是,她访问过苏联、印度、锡兰……她曾陪同周恩来出访,在外交领域很有影响,扮演了政权大使的角色。

法广:在正式加盟共产党政权以前,她其实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她当时与邓演达关系密切,而邓演达当时试图在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

布里塞:的确是。她当时很受寻找第三条道路的邓演达的影响 有人说邓演达是她的情人。邓演达后来被蒋介石杀害,这使她更痛恨国民党,也就更把她推向左翼,推向共产党。这是一种比较心理学的解释,可能还有其他解释,但我认为首先是这个原因。

宋庆龄于1981年5月因病在北京去世。临终前,她被接受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否是她的期待,我们不得而知。 30年过去,曾经围绕她的政治光环已经逝去,随之而在集体记忆中被淡忘的也是她在上个世纪初风云动荡年代的果敢与无畏。其中原因也许不仅仅是时光的流逝。

感谢安德烈配音合作,感谢Sourignac 技术支持。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