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中欧论坛 - 高敬文谈中欧认知的鸿沟

发表时间:

为了促进中欧之间的交流,中欧双方近日频频举办双边文化交流以及学术讨论会,继上个月由中国总理温家宝亲自主持开幕式的中欧首次文化峰会之后,本月十九日,中国驻欧盟大使宋哲主持了又一次中欧学术交流会。这次交流会的名称叫做“跨越中欧认知的鸿沟”,会议由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马达里亚加-欧洲基金会学院以及布鲁日欧洲学院组办,中国驻欧盟使团、欧盟委员会以及比利时欧盟轮值主席国协同赞助。按照中国官方媒体的介绍,来自中国、比利时、法国、荷兰及英国各地的共17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演讲, 220多 名来自欧洲各地的政治、商业及学术界人士旁听了本次研讨会并与专家学者互动。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系主任、法国汉学家高敬文应欧盟邀请参加了十九日的讨论会,他在从比利时返回香港的途中,在巴黎接受了本台的专访。

特别节目
特别节目 RFI
广告

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他对这次讨论会的名称“跨越中欧认知的鸿沟”的看法。他说:

高敬文:这一名称是由中国驻欧盟使馆的人提出来的。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与欧盟之间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双方之间缺乏了解,是因为双方之间有许多误会。我实在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中国与欧盟之间的交往历史上从来没有象今天那么密切。因为首先,中国越来越对外开放,去中国的外国人以及来西方的中国人也愈来愈多。当然,还有一些部门我们不知道,比如说中国的军事方面,中国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封闭的。其次,来欧洲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到欧洲来旅游,到欧洲来留学。所以问题不是不了解,而是中欧之间存在意识形态的问题。比如说,欧洲比较重视人权,比较重视民主。但是,我并不认为欧洲对中国存在偏见。你们只要看欧洲的报纸、欧洲的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什么都有,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上海这样的经济奇迹,欧洲报道得都很多。大家都认为是很了不起的事。当然,也难免会有些批评,这是很正常的。

我个人觉得欧盟与中国之间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之间的对话不是社会与社会的对话,我们对话不是公民社会之间的直接对话。欧洲政府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对话是很正常的,因为政府之间必须进行对话与交流。但是,我们作为欧洲的独立学者,我们对面的对话对象是中国政府挑选出来的代表,他们只是替中国政府说话。这样的对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驻欧盟大使宋哲在会前的讲话中对中欧关系发展十分悲观,他说中欧关系存在许多黑色的云彩。他没有说得很清楚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当然,他也说到中国与欧盟在经贸方面的一些分歧。但是,主要还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他多次提出批评,这个批评我已经通过好多次,就是认为欧洲有些人存在冷战思维。其实我觉得,如果冷战思维的表现是限制人的自由的话,那么,用冷战思维的人应该在中国最多。然后,他还说有一批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对民主与人权的看法是以欧洲为中心,对中国存在许多偏见。他们认为中国与欧盟之间改善关系的希望比较渺茫。因为,双方在意识形态、世界观以及政策等多个方面存在分歧。
我觉得中国政府这样说的目的很明显是在保护自己,避免西方的意识形态影响中国,是为了控制国内的局势。

法广:您刚才说,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中,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是很重要,但是也应该加强民间的交流。那么,这次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都有哪些人呢?

高敬文:有一个复旦大学的学者叫王义桅的,他在中国驻欧盟使馆做研究工作。他谈了许多有关和谐概念的内容,他还做了一些研究,还把中国的和谐概念同古希腊以及古罗马文化中类似和谐的观念做比较。我觉得,这类论文没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和目前的情况相比较相差得太远了。好像今天的中国政府需要从一些传统理论来寻找政权合法依据。但是,他们对这些传统概念的解释似乎很特别,同儒家原先的思想有很大的距离。

他的论文完全是为今天的中国目前的政策来寻找理论依据,他内容十分奇怪。这个人很明显既不是哲学家,又不是历史学家,对西方也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知道这种论文有什么意义。

另外,有些论文倒是很有意义,一个是关于中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介绍以及有关中国环保方面的介绍。

法广:那么,会上是否有人提出一些比较敏感的时事问题,比如说刘晓波?

高敬文:我当时就提出了刘晓波的问题,因为我认为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刘晓波体现了欧洲精英文化,欧洲最重视的价值观问题。

法广:中方有人回答吗?

高敬文:宋哲大使已经走了,没有人回答我的问题。

法广:您觉得这次会议有没有起到加强中西方交流的目的?您从中方学者的讲话中获得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您对会议有什么感受?

高敬文:我的结论中欧之间就环保等议题可以讨论,还可以讨论得很深入,经济问题也可以谈,尽管中西方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还是可以谈。但是,只要涉及民主与人权等议题,那就没什么可谈的了,因为谈了也没有用,中方代表只会重复中国政府的观点。

感谢高敬文教授接受本台的专访。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