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思想长廊

生命自由的探索者柏格森第三部分: 绵延是自我意识的本质

发表时间:

[提要] 柏格森认为,真正的自我意识不是静止不变的,也不能被看作是一个个思绪的片段。它总是现在包含着过去,并趋向未来,而未来又可能返回过去的根源,所以它是分分秒秒在变异着,生成着,这就是绵延的实质。正是这个绵延使世界从内到外都活跃起来。这也就是生命的本质。

生命自由的探索者柏格森
生命自由的探索者柏格森 网络图片
广告

问:上次我们谈到音乐体验中的绵延,似乎话未说完。今天是不是接着谈?

答:是的,我们今天还要接着 上次的话题。我要告诉朋友们柏格森是怎么分析的。他认为,当我们听到一支曲子时,组成这支曲子的各个音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就构成一个有生命的音乐整体,这就是我们上次所说的那些写在五线谱上的各个音符,因为绵延才有了生命,才成了音乐。柏格森说,“即使这些音是一个一个发出的,但我们仍觉得他们互相渗透”。他举出的证明是,当一支曲子中某个音在该休止的时候,超过了这个休止符的时值,使曲子演奏拖拍了,那我们所感觉到的,不是某个音拖拍了,延长了,而是整个曲子变样了。有听音乐经验的朋友们会体会到柏格森这个说法是有经验根据的。同一支曲子,如果在演奏中改变速度,或者改变了某些音的节奏,这支曲子会从整体上变样,特别是在演奏肖邦作品,时常碰到的rubato(自由节奏),它就是要求演奏者故意延长或缩短某个音的节拍时值,使乐曲产生摇曳不定的感觉,使作品更美。这个意大利词rubato 的原意是“偷走一点”,也就是在某个音上偷一点时值,加给另一个音,但总的节拍时值不变。用演奏大师鲁宾斯坦的形象说法,像手指拉动一根橡皮筋儿,一抻一松,橡皮筋的总长度没有变化,但是张弛使它在某个时间段,长度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演奏感觉,只有在绵延之中实现。它所改变的就是人的时间感觉。所以柏格森会说:“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没有区别的陆续出现,并可以把它当作一堆音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和共同组织,其中每个因素代表着整体,又只有抽象思想才能把每个因素跟整体辨别或分开。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始终不变却又永久在变,并且他没有空间的观念,则这个人会说,这就是绵延”。

问:看起来,柏格森的绵延是一种意识状态。

答:可以说它首先是一种意识状态。它是自我意识的本质,这个自我意识的深层结构就是这样一个绵延。柏格森要通过对绵延的界说来定义生命,最终树立主体的自由。所以柏格森的哲学又被人称为生命哲学。这种哲学面对的是十八九世纪盛行的理性哲学,因为我们知道,理性主义,特别是在德国从康德到黑格尔,发展到极盛的理性主义哲学,都是用概念、范畴来建构体系。而自叔本华到尼采,已经开始不耐烦这种把人消解于观念的学说体系。尼采讲强力意志,叔本华更认为世界就是人的意志和表象。柏格森也是站在这一阵营中的人,所以罗素把他归成非理性哲学家。但其实,柏格森对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对科学发展都相当了解。他是要换一种方式来考虑存在问题,就像我们在一开始所说的,他要换个方法来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即存在是什么。只是他把存在这个最抽象的概念,落实到活生生的人身上。从人所想、所感、所思来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为了建立这种哲学,柏格森立足于直接性,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就叫《论意识的直接材料》(Essai sur donnee immediate de la conscience),这个能够接纳直接材料的意识,就是主体,就是人本身。

问:这种意识的绵延状态很像现代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

答:是的。许多研究柏格森的人,都提到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小说创作手法,和柏格森所说的那种意识的绵延状态非常相似。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这样一部厚厚的,翻成中文有六卷的小说,就没有一个叙述故事的顺序。主人公的感觉是各个时态的重叠,一个场景和一个场景互相交织,你不细心体会,几乎分不清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举这部小说中最著名的段落,普鲁斯特品尝马德莱娜小甜点,当带着点心渣的小勺放到嘴里碰到他的上颚,他一下子感觉全身都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他觉得自己超凡脱俗,飘然出世,甚至觉得看看人生过去和未来,荣辱得失都淡淡如水。他就开始想,这强烈的快感是从哪儿来的,它意味着什么?然后又叠加另一个场景,是他在贡布雷的姨妈家吃这种小点心,这种小点心的滋味一下子唤醒了他全部的生活经验,让他感觉这些气味、滋味、口感,比事件更能保持一个持久的记忆。他说:“他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他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这些说的就是生命的印迹,在意识中的纯粹绵延,这样的自我意识提供出一个丰富有机的生命过程的整体图像,这个图像中又可能包含许多其他的图像。柏格森特别喜欢用image 这个字,所以罗素说,柏格森的思想有视觉效果。我们知道1900年柏格森在法兰西公学做公开讲座时,普鲁斯特曾去听课,他还认真读过柏格森的名著《质料与记忆》,在书上做过详细的评注。当然我们不能说,普鲁斯特的小说是柏格森式的,但他无疑受到柏格森的强大的影响。

问:看来柏格森的哲学为艺术创造开辟了新路。

答:是这样的。比如有美术史家,像英国的美术史大家佛莱曾经研究过塞尚的画作和柏格森思想的相关性,也有不少美术史家指出柏格森对二十世纪先锋派的艺术,有很大的影响。我想,这些影响其实只在一个关节点上,就是当柏格森把人的感觉从时间、空间框架中解放出来,当他论述直觉对把握实在的极端重要性,当他把记忆、形象这些艺术创造的基本要素,也当作哲学要素来阐释时,他实际上是打开了自由的新维度。所以他的著作《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在翻译成英文出版时,英文译者普格生结合书的内容,征得柏格森本人的同意,把书名改为《时间与自由意志》,由此我们知道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为了张扬人的自由之至高无上。因为他的哲学反复强调,人之所以是自由的,因为他永远在创造。人的进化,不像植物和动物的进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的进化是永远在创造中,永远在生命的绵延中,开拓着新的地平线。所以他把他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叫做《创造进化论》。也就是这部书,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柏格森看来,传统哲学那种把时间与空间混为一谈的认识方法,会带来决定论,因为这是一种研究科学的方法,服从的是因果律,而人不是物,他是活生生的生命,每一分钟都在变化着,所以研究人的哲学必须从活生生的生命出发。他认为绵延这种状态,就象征着自由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的人格是在创造中成长、形成,它是不可能被事先规定好的,自由不可预见,不可规划,自由是一切创造的可能。所以柏格森说:“自由乃是具体的自我,与它的行动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能被规定,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我们能分割广延的东西,却不能分割绵延”。好,柏格森的思想很复杂,为了便于听友们抓住他的思想实质,我仅抽出时间、绵延、自由来讲,也是挂一漏万,请听友们多多包涵。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