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思想长廊

生命自由的探索者 柏格森第二节 柏格森的时间观

发表时间:

[提要] 说起时间,每个人似乎都知道是什么,但我们真的明白什么是时间吗?柏格森从质疑古典哲学中的时间观念开始,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对时间的解释。他的时间理论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网络照片
广告

问:确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之中,却很少有人去问一下,究竟什么是时间。

 

答:这是一个很有趣儿的现象。我们最常说的话就是“我没时间”,但这话从哲学的角度看,是一个错误的表达。因为人就存在于时间之中,当你说你没有时间时,你是把时间当作一件外在于你的一件东西,可以有或没有。但时间根本不是这种性质的东西。那它究竟是什么?可以给出的解释、定义有很多,不少伟大的哲学家都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解释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但是圣奥古斯丁有一句话说得很棒。他说:“什么是时间?没有人问我,我很清楚,一旦想向人解释,我就茫然”。这说明时间这个概念,并不那么容易解释清楚。我举两位大哲学家对时间的解释为例子,然后再来看柏格森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说:“时间是就先后而言的运动的量”。这就是说时间是可以感觉到的、先后变化的某物。因为所有的变化,一定是某物的变化。把某物的变化,称为一个量,一个数量,因为变化总会显示为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事物的运动。我们说,可以从树的年轮上看到时间,就是说树的生长、运动、变化是在时间中的。我们说地球的运动变化,体现为地层积累,我们也能从层积中看到时间。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是外在的、物理世界的时间,是量化的、可以计量的时间。也就是说它是时钟上所走着的时间。我们再来看康德的说法。他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我们认识能力的纯粹直观形式,这话有点费解。康德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人要认知某物,一定要在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之中,脱离时空就不可能有人的认识活动。人要靠一个空间时间的框架才能形成认识。而且,这个纯粹的直观形式是人的内在能力,是先天的。朋友们可以想一想,你可能感知一个不具备空间位置,不具备时间节点的东西吗?所以康德的时间,是和人的主体性相连,同人的内在感觉相连。所以康德说:“我们在一切情况下所可能完全认识的,毕竟只是我们直观的方式,即我们的感性,并且永远只是在本源地依赖于主体的空间、时间条件下来认识它”。

 

问:不管怎么说,这个时间问题都相当不容易理解。

答:我这还是尽量简化问题。因为时间性问题不仅是个哲学问题,也是个科学问题。牛顿的物理学就是建立在一个绝对时间概念上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疑了时间的单向性,他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有一种幻觉的意义而已”。所以有些附会的人,才胡编出那么多穿越作品。前不久刚刚去世的霍金,最流行的作品就是一本《时间简史》。他说:“我们看到的是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光是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在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看它的过去,这种表达就反映出时间的复杂性。这些科学家对时间的看法,是由科学哲学来研究,我们还是沿着传统哲学的路子往下走。在柏格森看来,传统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在谈论时间问题时,总是和空间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亚里士多德,他说时间就是先后运动中的数量和数目,这就是指,时间中运动的东西,是必然能够在空间排列起来,分门别类加以考察的对象。这样,时间因为与空间同时出现,所以它是一种量化的时间。康德也一样,时间和空间作为认知的直觉形式,它们也必然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框架而出现。而柏格森呢,他却认为:“根本错误在与混淆时间与空间”。因为人们很容易按照常识来体会时间随着空间中的某种数量流逝。这就是孔夫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此我们只会感觉和计算时间,年月日时分秒,却不会追问这时间本身是什么。因为和空间广延之物结合在一起的时间是可以计量的,所以它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在试验室准确地计量试管中几分几秒而产生的变化。但柏格森要强调的,是在人的意识领域,时间不是这样的一种东西。我们如果仔细回想自己的意识状态、内心状态,就会发现,在人的意识中,没有一个永远单向流逝的时间线条,过去现在将来这三种时间形态永远互相交织,回忆把过去带到眼前,想象把未来带到现在。所以柏格森提出有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是科学时间,这个时间因和空间联系在一起,因而是可以测量的。另一种柏格森把它叫做“真正的时间”,它是一种生命时间,和空间完全无关。这两种时间也可以称作量化的时间和质化的时间。

问:把时间和空间分开,这确实是一个很新鲜的说法。

答:那么不与空间相混的真正的时间,有什么特性呢?这里我们就要回到柏格森的一个重要概念,“绵延”,duree,这个概念是柏格森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说,柏格森要追寻的真正时间就是“绵延”。它的特征有这么几个:第一,它是人的深层意识中的时间感觉,是生命自身的显示。第二,它是直接性的时间,无法被加以数量化的测度。第三,这种绵延的时间感觉,是不可简约、不可分割成瞬间时间点的。“绵延”是连续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好,我们下面来解释一下这三个特点。说绵延是深层意识中的时间感觉,这是因为柏格森把人的自我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对外界对周围环境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关注事件在空间上的广延与时间上的持续,是日常意识。第二个自我,是通过内省,达于一种内在认知的自我,在这种状态下的自我,是各种复杂体验,认知,欲求的交融混合,是深层的自我意识活动。柏格森认为这种意识活动中的时间感觉才是真实时间,这种状态下的自我,就是绵延的状态。其实,这个绵延,简单地说,就是人的生命自身的展现。

问:人的这两种自我状态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答:好,我们接着往下说它的第二个特点。正因为这种绵延是人的生命本身的展现,所以它是一种直接的内在的体验,它不需要借助任何的逻辑、推断,任何量化的区分。听友们可以体会一下,我们都曾感受过的那种意识的内在活动,思如泉涌,百念丛生,喜哀并存,新旧交织的状况。在此时此刻,你是不可能把这种内在的体验用逻辑加以演绎,用数量加以区分。这是艺术创作中常有的心理状态,我们下面还会提到。第三,就是绵延作为一种内在的时间,不能切割成各个时间段,只有绵延才能使人的生存成为一个完整的存在。柏格森最爱举音乐为例来证明绵延怎样使一件艺术品具有生命,而且听友们要知道,柏格森把人就看作一件艺术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一张乐谱摆在钢琴的谱架上,你看上去是无数单个的音符,全音符,半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这些音符被小节线切割成一个一个小节,如果曲子的节奏是3/4拍的,那就意味着这支曲子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有三拍,这个谱子印在谱上摆在谱架上,你看到它完全是被割断的,可以数量的,比如数小节,数拍子,但它是死的不是音乐。谱子摆在那里,不是一件有生命的艺术品,但是当钢琴家双手下键,所有的音符通过艺术家的内心体验,灌注到手指上,又灌注到琴键上,于是变成流动的音乐,被小节线分割的旋律线绵延起来,流动起来,分割被贯通,谱子才成为有生命的音乐,成为一件艺术品。柏格森由此推断,人的生命,也像乐曲一样,是在绵延中展现出来。好,今天我先说到这儿,下次我们再来看柏格森是怎样分析的。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