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文化艺术

蔡博承谈缅怀父亲与思考人生的「浮花」

发表时间:

2016年,在外亚维侬艺术节中,博得好评的台湾新锐编舞家蔡博丞的「浮花」乙作,应法国普罗旺斯及蔚蓝海岸地区五家剧院邀请,再度于4月初至4月中旬赴法巡演。本台借此机缘采访了蔡博承来谈一谈他是如何培养出对舞蹈的热爱与发现自己在编舞上的才华,以及「浮花」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

由蔡博承编导的舞作《浮花》一个场景。
由蔡博承编导的舞作《浮花》一个场景。 B.DANCE (丞舞制作团队提供)
广告

今年31岁的蔡博承对我们说,他是一个好动的孩子,无法学习定点式的才艺,所以母亲让他学习舞蹈,而他也因此获得老师的鼓励,先在高中进了舞蹈班,大学又顺利考入北艺大舞蹈系,多年舞台表演的学习中他又发现自己更想投身于幕后工作即编舞之中,因为如此才能将自己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具体呈现出来,这个才是他更想要做的事情。

这次在南法巡回演出的作品「浮花」的雏形在参加台湾舞蹈创投比赛中,起先并未受到重视,反而是到了国外才找到欣赏她的伯乐,蔡博承回述2014年那年他积极地把自己的作品投到国内各个比赛中,但都铩羽而归,没有入围到最后,反倒是在国外有评审欣赏拿到奖,这就好比老天将这扇窗关了同时又给你开了另一扇窗吧!

那么,当年是因为作品相对来讲太前卫吗?蔡博承表示自己也不敢很大胆地说是前卫,并且说,自己只是很想把脑中的东西做出来,不会因为喜欢某个编舞家就去模仿他的风格,就是想要强调做出自己的风格来,所以说,艺术很主观,就是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就不喜欢。只是刚刚好在国外的比赛中,自己的创意跟个人的特色,可能被某一个评审认定了。因此不敢说是前卫,但还蛮敢做自己是真的。

事实上,「浮花」是蔡博丞经历丧父之痛后,由中元节放水灯的祭祀、祈福民俗仪式发想的创作,藉着作品思念已归冥界的亡父和思考人生

2014年「浮花」这件作品的的雏形也应该出来了?记者问道。蔡博承说没错,他表示自己带着「浮花」的双人版去参加国际比赛,获奖后,这支舞被邀请也被国外的舞团买走,他们也希望由他们的舞者来呈现这支10分钟的双人舞作品。然后,蔡博承说其实从一开始就想把这支舞发展成一个小时,只是先编一个双人舞来试试看,看有没有被发展的空间。所以,它可以算是现在全版「浮花」的雏形。

在舞台上,观众们可见到舞作里的男女舞者身着白色蓬蓬裙,象征的是漂浮水面的盏盏灯笼。整出舞蹈透过不同章节,水灯时而像是流转于平静无波的水面,时而又如风狂雨骤里的暗涛汹涌。镜面般舞台设计所代表的水意象,以及应用了大提琴、鼓声与电子音效的配乐,进一步突显了这出舞蹈的原创性与说服力。

访谈至此,记者也从蔡博承的口中听到,他其实从一开始就想到放水灯这个民俗,借由水灯的意象去述说对父亲的思念。将想要对父亲说的话,要是说不出来那就透过这件作平去告诉他。而且这个舞作在他的脑中也一开始就是一个完整的画面。

蔡博丞接着又说:“浮花这个作品意在反思人生存在的意义。我希望能像写诗一样,将人生的矛盾用最淡然、柔软不着痕迹的风格及反讽幽默手法来诠释。” 因此,舞者回旋更迭与随着音乐律动巧妙转折的肢体与细致手姿,隐喻的也正是载浮载沉的生命际遇与悲喜恐惧。

的确,蔡博承是用了这支舞去向观众丢出人活着的永恒疑问--我们的人生,是人生领导着我们,还是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人生?

由于「浮花」叫好又叫座,更因此促成法国各地剧院邀演。继去年在法国东部和巴黎近郊的多场演出之后,这一次再度应邀到普罗旺斯暨蔚蓝海岸地区五家剧院作6场演出。法国演出结束后(4月20日),「浮花」还将继续转往瑞士伯尔尼剧院。(更加详实的访谈内容敬请点击收听)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