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风土人情

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法国浪漫主义

发表时间: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 影响全欧洲的思想文化运动。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广告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的激情,向往新的美好生活。代麦作家有法国的雨果、乔治桑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他们采取消极逃避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的态度,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消极浪漫主义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等等。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与古典主义角逐,一举 获胜。继而漫浪主义在内部掀起波澜,积极浪漫主义者联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消极浪漫主义抗衡。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 浪漫主义占上峰,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