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东京专栏

日俄和平条约缔结谈判后的美国的影子

发表时间: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5月22日前往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这是日俄双方同意以《日苏共同宣言》为交涉基础,进行和平条约缔结谈判之后的首次正式首脑会谈。

普京与安倍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 2019年1月22日
普京与安倍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 2019年1月22日 路透社
广告

去年5月26日,两首脑举行会谈,普京表示基于1956年的《日苏共同宣言》,通过移交齿舞、色丹两岛来了结日苏间的和平条约缔结问题。

去年11月14日,安倍与普京在新加坡举行的首脑会谈,就以1956年《日苏共同宣言》为基础加速和平条约缔结谈判达成一致,因宣言中写有“和平条约缔结后,将向日本移交齿舞群岛和色丹岛”,因此日本期待两岛归还。

日本期待的所谓“归还”,当然是将主权归还给日本,但是罗斯外交部1月11日就日俄外长会谈发表声明,再次重审,作为日俄缔结和平条约谈判达成共识的条件,是“日本全面承认二战结果,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的主权归属俄罗斯”。拉夫罗夫在14日与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会谈,拉夫罗夫指出:最初的一步是日本全面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日本国内的“北方四岛”的提法俄罗斯不能接受,强调: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是俄罗斯的领土,主权问题没有讨论的余地。

在1945年2月的雅尔达会议中,为了让苏联参展,美英承诺如苏军参展,苏联在战后可获得南库页岛以及千岛群岛全部领土,在日本投降后,苏联依据《雅尔达协定》等宣布对该地区拥有主权。而北方四岛包括南千岛群岛之中。俄罗斯方面认为这是“二战结果”。

而日本方面认为:苏联于1945年对日宣战的违反了《日苏中立条约》,因此占领争议岛屿的行为也同样违反了国际法。苏联于1945年4月5日撕毁中立条约,然而,该条约直至1946年4月13日前仍然有效。日本和苏联并没有交战,但是在雅尔达会议后,苏联在其他的国家劝说下参战。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斯坦宣言后,日本陆海空三军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结束,苏联从8月28日到9月5日,在美军的协助下,单方面进攻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因此日本政府认为北方领土,也就南千岛群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与现在的实际支配权无关,是非法占据,要求返还给日本。据日本外务省的网页在谈及对北方领土的看法时指出:“日本政府所坚持的一贯方针是,解决关于北方领土(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群岛)的归属问题,尽快与俄罗斯缔结和平条约。此外,一旦确定北方领土归属日本,日本政府可就归返的时间和方式采取灵活做法。”
1956年,现在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的祖父、鸠山一郎内阁的农林大臣河野一郎通过对苏交涉,签署《日苏共同宣言》宣言,宣言中言及“战争状态终结”,言及两国在战后恢复邦交并把北方四岛中的色丹、齿舞两岛还给日本,但是日本方面所承认的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而是苏联与日本的单方面进攻的战争状态的终结,但是《日苏共同宣言》并没有谈及北方领土归还后的主权问题等。

而在最近的日俄有关和平条约缔结的过程中,美国的影子再次出现。1月14日,在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会谈时,拉夫罗夫对日美同盟在军事上合作的不断扩大表现出强烈的警戒感,在谈及日本引进导弹拦截系统“陆基宙斯盾系统”,并将其视为美国世界性导弹防御(MD)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表示“将危及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日本防卫省相关人士1月16日透露,在今年3月底前,在“陆基宙斯盾系统”部署候选地的秋田与山口两县,拟实施雷达电磁波影响调查。评估“陆基宙斯盾”电磁波对于人体和环境的影响,防卫省力争2023年度引进。

2016年5月12日,罗马尼亚境内举行了北约第一个导弹防御系统的正式启用仪式,同年5月13日,美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二个导弹防御系统在波兰正式启动建设,欧洲导弹防御系统自此进入完成阶段。俄罗斯将此看做对俄罗斯的极大威胁,美国现在正在东北亚地区的韩国和日本积极克隆和革新东欧的反导系统,美日韩合作打造的反导系统,将严重弱化俄罗斯的导弹攻击能力,在两面受敌时反击无力。

而“陆基宙斯盾”的设计特征之一就是可移动性(removable),俄罗斯担心,一旦俄罗斯和美国或北约其他国家有战事,日本将此设施移设到与俄罗斯毗邻地区,对俄罗斯导弹进行全面拦截或转化为对俄罗斯的进攻武器。这样,如果俄罗斯把色丹、齿舞两岛还给日本,一旦战火燃起,这两个岛可能会成为美日攻击俄罗斯的基地。

目前,日本正在用大量资金购买美国的军火,除了购置每套超过1000亿日元的陆上部署型导弹拦截系统“陆基宙斯盾系统”(计划购买2套)外,还将购入100架最尖端隐形战机F-35,并将此作为将现在的护卫舰出云改造成航空母舰后的舰载机,推进自卫队和美军的装备共通化,强化一体化运用。这使俄罗斯不得不提高警惕。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