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思想长廊

召唤思想自由与宽容的巨人 —— 伏尔泰戏剧性的人生

发表时间:

[提要]启蒙时代声名最显赫的人物是伏尔泰,他的思想遗产极其丰厚也极其复杂。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十八世纪社会思潮的走向。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自由与宗教宽容,已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 wikipédia
广告

问:伏尔泰这个人一生经历丰富,著述也极丰富,涉及各种领域,让人不容易抓住重点来深入理解。请你给听友们仔细捋捋线索。

答:好。说起伏尔泰这个人,首先要对他一生经历有所了解。因为他同启蒙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不同。一般启蒙哲人或者是哲学家,或者是法学家,或者是文学家,或者是诗人。但是他出入所有这些领域,他的活动范围超出法国,在欧洲其他国家也留下印迹。他所打交道的人,上至显赫的君王,下至小小的工匠,他在巴黎出入沙龙,风光无限,又远避尘嚣,躲到日内瓦湖畔的小村费尔奈,摆出一副遁世的样子。可小村费尔奈却成为欧洲自由知识分子的圣地。当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法国时,已成为万人拥戴的偶像。他的最后一部戏剧《伊兰娜》首演结束后,他乘坐的马车竟被人卸掉马具,由一群人拉着车走。他的一生让那些极聪明的作家也犯疑惑,像为他写传的莫洛亚,便有这样的困扰。他问“伏尔泰有一个伟大的人格吗”?他为人高傲,却为帝王写下肉麻谄媚的颂词。他一生宣扬宽容,却对他的敌手毫不宽恕。他一会儿慷慨大度,一会儿又吝啬之极,与人斤斤计较。他经常表现出坦白大度,却也偶尔撒谎骗人。他勇敢地挑战势力强大的教会,又时常害怕被抓入监狱,他以博大的慈爱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伸冤,又设计陷阱,把损害他利益的人送进监狱。他的思想宏大深邃,又会写些浅薄无聊的小帖子攻击他的对手,可以说他写了许多戏剧,而他本人就是一出活剧。

问:听你的这个概括,更让人好奇,想知道他怎么能够成为一个一脚踏在奥林匹斯山上,一脚踏在泥潭中的巨人。

答:那就让我们循着他一生的足迹看一看,希望最后听友们能够得出自己的判断。伏尔泰1694年11月22日出生在巴黎,他的本名是弗朗索瓦·马里·阿鲁埃。他父亲是巴黎一位著名的律师,当时有一位前风尘女子主持着一个著名的沙龙,这位女子叫尼侬。老阿鲁埃就负责料理尼侬的法律事务。尼侬年轻时极为美丽,她虽曾在风月场中出入,但她不是一个倚门卖笑的娼妓,而是一位博学多才,结交天下名士的沙龙女主人。小阿鲁埃也就是后来的伏尔泰有一位非常有学问的教父,他是一位老神父,名叫沙托纳夫。在小阿鲁埃三岁时,他就教他读拉封丹的寓言。小阿鲁埃三岁时已经能够通篇背诵长诗《马伊萨德》。这是一首攻击宗教狂热的诗。沙托纳夫是尼侬的老友,他向女主人夸耀小阿鲁埃的聪慧,后来尼侬在她的遗嘱中,专门给这孩子拨出一笔2000法郎的款子,让他买书。10岁的时候,小阿鲁埃进了路易大帝中学,在学校中他是拔尖的好学生。对古典教育的各个科目,史诗、悲剧、修辞,他几乎是一学就会。12岁时就已经开始创作风格华丽的诗歌,请听友们注意,法国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18世纪就是伏尔泰世纪。这就是说,伏尔泰的思想背景和资源,已经蕴含着这个时代的精神。莫洛亚总结道:“在一个中产阶级议论是非的时代,他便是一个议论是非的中产者。在一个宗教论争最剧烈的时代,他便是最熟悉论争、关心宗教而反宗教的人。在一个古典时代,他便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一个前代规律的承继人。在一个科学萌芽的时代,他虽非专门学者,而却是博闻强记的爱好者与宣传家”。

问:没错,伏尔泰对牛顿的科学理论极为欣赏,他临死前就引用了牛顿论述地球引力的话:“到此为止,无需再远”。

答:启蒙时代的学者都对科学极为关注,比如拉美特利的名著《人是机器》,就是想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人。这也是后来人批评启蒙哲学的一个原因。但是科学的萌生,确是对思想领域的拓展发生了影响。这些学者从不把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分开,我们前面讲过的帕斯卡尔就是大科学家,又是大哲学家。伏尔泰,当时还是小阿鲁埃,他的父亲要他选择一个职业。他说:“除了做个文人,我什么都不要”。在他心目中,一个文人意味着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一出手就去挑战权贵。路易十四死后,继位的路易十五才五岁,当时路易十四的私生子曼恩公爵和幼支的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争夺摄政权。小阿鲁埃和曼恩公爵夫人关系很密切,他经常出入曼恩夫人在索城的沙龙。在这个圈子里,他公开写诗讥讽摄政大权在手的奥尔良公爵。有一次摄政王下令把王室养马的数量缩减一半儿,这位小阿鲁埃讥讽说,与其马匹减半,不如让宫廷中的那些蠢驴减半。这还不够,他还写诗攻击摄政王的女儿贝里公爵夫人,这下子惹恼了摄政王。摄政王还算客气,他不过是下了道命令,把阿鲁埃这个孩子遣送图尔。后来经他父亲求情,改为流放到卢瓦尔河畔的叙利城堡。

问:其实,这位摄政王很有自由思想,他心里是很欣赏伏尔泰的才华的。

答:对,后来他还专门召见过伏尔泰,和他讨论诗歌。这次放逐也很快因小阿鲁埃的抗议而被取消了。但是当时巴黎流传了一首诗,叫《我看到》。诗写得相当恶毒。里面说:“我看到巴士底狱和成千上万的其他监狱,里面都关着勇敢的公民和真实的臣民。我看到人民在苛政奴役下痛苦度日”。人们传说这首诗是小阿鲁埃所做。其实这诗真不是他写的,但是一张逮捕令来了,小阿鲁埃,未来的伏尔泰进了巴士底狱。不过这一年多的监禁对他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下次再谈。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