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观察中国

中国不希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让自己腹背受敌

发表时间:

习近平前脚刚走,李克强后脚跟进。中共两大巨头一前一后,密集访问欧洲,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中欧关系的分析评论。

李克强与欧盟执委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布鲁塞尔出席中欧峰会   2019 4 9
李克强与欧盟执委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布鲁塞尔出席中欧峰会 2019 4 9 Olivier Hoslet/Pool via REUTERS
广告

台湾《旺报》的社论称:“继习近平3月底结束欧洲三国行后,李克强再启欧洲行程,9日在布鲁塞尔出席第21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接着赴克罗埃西亚出席第8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正式访问克罗埃西亚。不足1个月,两位领导人先后踏足欧洲,凸显欧洲在大陆外交战略调整布局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因应时局变化,中国与欧洲均在调整自己的战略行为,双方关系进入再平衡阶段。”“自大陆GDP总量接近欧盟后,欧洲看待中国的眼光悄然发生变化,不再将大陆视为发展中国家甚至不止是发达国家,而是一个超级大国。这一紧迫感体现在欧洲对华关系中的竞争面上升,遏制势头开始出现,对华疑虑也随之而来。”“欧洲部分舆论担心大陆与中东欧的合作(16+1)可能会分裂欧洲。”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中国 中东欧合作机制,即人们常说的‘16+1’,12日迎来新成员希腊的加入,正式成为‘17+1’。以往的16国都曾经处在前苏联东欧阵营里,与中国存在更为传统的联系,它们或者加入欧盟的时间比较晚,或者不是欧盟国家。希腊是这当中第一个更早加入欧盟且与西欧联系更紧密的国家。希腊的加入显然是‘16+1’机制的一次重要扩容。以往西欧大国对‘16+1’机制非常敏感,它们担心中东欧国家与中国接近会削弱欧盟的团结,甚至能够听到把中国开展与中东欧合作视为北京‘分裂欧盟’的声音。希腊宣布加入‘17+1’机制后,西欧领导人没有在第一时间表态,不过法新社的一则报道认为,西欧国家领导人在‘谨慎地’注视着杜布罗夫尼克的动向。”“西欧大国的态度有点复杂,这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复杂性应当说处在国家关系的正常范围之内。这样的敏感并没有实质影响到西欧同中国的关系,也没有成为东西欧关系中一个必须摆出来加以解决的问题。它尤其不构成一个重大地缘政治矛盾。”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很明显,李克强这次到欧洲,是带着‘妥协心态’来谈判。欧盟对华政策转变,对中国来说,时机非常不理想。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后果,已经让北京疲于应付,中国根本无暇顾及、也不希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让自己腹背受敌。相反,北京力图淡化中美紧张关系,将中国外交主攻方向转到欧洲。尽管欧盟在对华态度上更趋强硬,但在共同外交政策上,欧盟28个成员国要形成一致立场,难度仍很大。中国善于利用各个击破策略,与各国达成双边交易。往往在经济政策与外界和安全政策发生矛盾时,欧盟缺乏战略行动的意愿和能力。有专家指出,除了法国和即将脱欧的英国,其它国家政府都缺乏地缘政治的思维立场。最突出例子是,意大利与中国签署参与‘一带一路’的意向协议,成为七大工业国(G7)中第一个加入的国家。之前,地中海沿岸和中东欧,很多国家已转向中国。这是因为欧洲形成了真空,让中国乘虚而入。中国能长驱直入,是因这些国家对投资很饥渴。”“归结来说,受美国的启发和推动,欧洲开始‘觉醒’,改变过去一贯的策略和思路,顺势向中国施压要价;”“欧盟的压力会起到一些效果,让中国作出一些让步,但这也意味着欧盟也要对中国进入欧洲让步。”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