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

言论空间窄缩 上海猎奇推出流浪网红

上海一名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因嗜读中国经典古籍,且说出颇富哲理的话语,日前被网络直播成为网红,还被形容是“大师”。大惊小怪的围观者与淡定的流浪汉,构成了街头荒诞一景。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的言论空间不断缩小,社会舆论几乎丧失了公共性,媒体不敢直面真正的公共问题,更侧重猎奇。网红本人据信淡定,指红不红与他无关,如果想与他讨论话题,等红热过后再来。

图为民众趋之若鹜热捧上海流浪网红
图为民众趋之若鹜热捧上海流浪网红 网络自微博照片
广告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因无知精英太多 ,上海博学流浪汉被直播成网红。

报道引述官方的澎湃新闻,指“大师”名叫沈巍,具有公务员身份,1986年进入上海徐汇区审计局工作,1993年因病休假,且薪酬按相关规定正常发放,据称每月有人民币2000多元。

据民众发现,他不接受施舍,夜里在路灯下读“尚书”、“论语”,平日除了捡垃圾、做垃圾分类,就是读书与休息。

报道说,红星新闻今天对这名流浪了26年的沈巍有更进一步介绍。沈巍说他不缺钱, 捡垃圾也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实行节约、不浪费的生活理念。报道说他崇拜甘地,喜欢过苦行僧生活,买书几乎是唯一的支出,捡来的纸板也要写满了毛笔字后才丢掉。不过,家人无法理解他的选择,双方已多年没有联络。

中央社报道说,过去4、5天来,网红流浪汉引起的话题不断发酵,经常有100至200人围在他身边,伸出手机做直播;还有一些浓妆艳抹的女孩,开心围着他合影或直播。

在流量为王时代,过着清贫生活的流浪汉成了最会赚流量的人。有关他的影片被意有所指的放上“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标签;社群平台微博上以“#博学流浪汉沈先生走红”为话题的阅读量,超过216万次。

据报道说,沈巍的走红,是窥见中国社会诸多现象的一个切口。在强调物质生活、消费主义的时代,尤其是功利气息相对浓郁的中国社会,沈巍非主流的生活显得出格,这让不少感到浮躁的大陆民众眼睛一亮。但是,动辄把人冠上“大师”名号,却对真正的大师不在意,展现出网民善于炒作的肤浅。

报道引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云,民众一窝蜂的现象,与当下中国社会的趋同性有关。很多人过着与他人雷同的生活、不能反抗,这时发现了有人坚持另类生活20余年,很自然会感到惊奇或惊喜。只是,如果这种惊奇或者惊喜不能和有效的社会运动结合,终归烟消云散,不会走向真正的反思。因为个体是脆弱的,没有群体性的支持,很难坚持和改变。

此外,她认为,正因为社会精英的表现多少令人失望,真实的或乔装的无知者太多,民众才会转而去关注边缘社会里面的“有识之士”。沈巍因为这种反差而一跃成为“大师”,该好好反思的是社会。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张雪忠则从另一个角度看流浪汉被热捧的现象。他在朋友圈评论认为,这说明随着中国的言论空间不断缩小,社会舆论几乎丧失了公共性,媒体不敢直面真正的公共问题,更侧重猎奇的报导。

中央社说,对沈巍来说,所有因走红而起的争议,基本与他无关。根据媒体报导,他否认自己是大师,对于这几天来找他的人,他说,如果是真心想探讨学问,不妨等他热度降了再来。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