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公民论坛

冯崇义:中国的统战正削弱澳大利亚的核心价值

发表时间:

2017年底,美国国际民主基金会发表报告:《锐实力:上升的威权主义影响》,提醒民主国家警惕专制国家的锐实力,认为俄罗斯与中国的海外投资发挥着“颠覆与破坏”作用,试图以此来操纵民主国家的民意走向。两家德国智库近期也发表研究报告,提醒欧洲领导人警惕中国在欧洲的扩展影响力战略。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近期为应对中国影响力渗透,推出新的反外国干涉法;一些美国智库及学者也陆续提醒警惕中国的影响力渗透……在软实力与硬实力概念之后,如何理解专指中国与俄罗斯的锐实力概念?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何?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电话采访了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国际研究学院中国部主任冯崇义教授。

资料图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资料图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路透社
广告

法广:2017年年底,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锐实力概念。中国官方舆论立即予以反驳,官方学者认为锐实力概念有双重标准。的确,西方民主国家也有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努力。比如美国就有在中国支持民主运动的活动。那么,如何理解锐实力这一概念?中国的锐实力和西方所说的软实力有什么不同?

冯崇义:原来约瑟夫•奈(法广注:哈佛大学教授,在1990年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提出软实力概念,与硬实力对应。硬实力是指,比如以军事力量去胁迫,或者用武力抢夺。硬实力也包括用经济压力、商业的钱去直接收买。这是硬实力,是用直接、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去得到国家利益、国家的政策或观念的推广。与此相对应的是软实力,是属于文化方面的吸引力,也就是你的价值观,你的某种文化(包括电影、音乐等)有内在的吸引力,会让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别的文化主动地去追求,去拥抱,这叫软实力。

但是,中国盗用软实力(概念),把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包装成一种观念和说辞,然后用国家的力量,在背后操控,去把它灌输或者强加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以达到混淆是非、浑水摸鱼的目的。不是他自己认为这些东西本来具有内在的价值或者内在的美感,可以自动地吸引别人,而是用国家的力量,在背后去推广,去强加于人。所以,应该把(这样的做法)和西方正常理解的软实力区分开来。所以就出现了锐实力的概念,指称这种扰乱和操控他国政治和信息的专制国家力量。

与俄罗斯不同,中国与西方是典型的意识形态对立

法广:锐实力观念专指俄罗斯和中国(的行为方式),目标很明确,如何理解呢?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可以说也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和社会模式之间的对立,是民主国家和专制国家间不同政治与社会模式间的对立?

冯崇义:这个问题目前变得有些复杂。俄国和中国还不一样。俄国,当然它不是很成功,但它毕竟形式上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宪政转型,有多党政治,有选举政治,只是出现了一个普京这样的政治强人,利用原来俄国人的帝国情怀和民族主义思维,想用强人政治在一定意义上恢复威权主义政治,或者说个人专制。但中国不一样。中国躲过了1989年到1991年波及东欧共产制度转型的所谓“苏东波”那一劫,用暴力镇压了民主运动。中国是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专制党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所以,中国如今和西方的对立是很典型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与俄罗斯有很大区别。

中国的统战正削弱澳大利亚的核心价值

法广:锐实力具体的表现是什么?最近一段时期,澳大利亚对中国影响的渗透反应比较强烈,可以说是在民主国家中最先采取措施应对这样的影响的国家。如何理解澳大利亚政府这样的反应?澳大利亚具体感受到的威胁是什么?

冯崇义:也不好说(澳大利亚)是最先采取这样措施(的国家)。当然,澳大利亚最近把这个话题引到了公共论坛,在公共平台上展开争论,而且最近通过了新的反外国干涉法,做得力度比较大。但这样的操作,无论是反外国干涉法,还是外国组织登记法,美国早在三十年代就曾针对纳粹德国采取过类似法律。

整个西方社会自80年代的全球化时代起,当中国开始开放资本主义市场,允许西方企业进入中国做生意的时候,西方的政界、学界、商界……各行各业都故意地对中国的专制制度视而不见。为了赚钱,为了做生意,他们故意忽略共产专制和自由民主制度间的对立。

澳大利亚本身是一个小国家。加入全球化之后,在市场上对中国依赖性很强。这是一个资源出口、农产品出口大国,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澳大利亚的矿物、天然气等能源,还有大批农产品,包括牛肉、小麦等的最大市场都是中国。中国就利用这种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在澳大利亚大规模收买商界、政界、学界(人士),培养很强大的力量,在各界都有大量的代言人。特别是在华人社区,几乎90%以上的华人社团和华文媒体都纳入中共的影响范围,几乎控制了整个言论、整个公共话语系统,导致澳大利亚对民主价值、对民主制度还有信仰的人感受到很大威胁。就是说它(中国)已经用,说“锐实力”也好,说“统战”战略也好,在改变澳大利亚的制度,在改变澳大利亚人做生意的模式,在改变澳大利亚人的价值观。就是说原来澳大利亚人认为不可接受的东西,现在慢慢变得好像可以接受了。就是将专制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元,在政界、学界、商界,他们的声音很大。而且在政府里,如果留意看的话,像原来一些退休的工党议员,或者政府部长,甚至原来的总理基廷和陆克文,他们都曾站出来为中国政权辩护,为中国的制度辩护,为中共的价值观辩护。现在,一批有识之士站出来说:要真正认识中共政权的本来面目,要认清这个制度与澳大利亚的民主制度不一样,中国在澳大利亚做的很多事情正在削弱澳大利亚本身的核心价值观:民主、人权、法制。在选举时收买一些议员,收买华人社区的侨领,去操控政治选举,操控政策制定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出来应战,来真正面对这种威胁,希望通过一些法律上的修正,来反制中共在澳大利亚的影响。

法广:是否可以说中国锐实力的发展开始产生反效应,其国际形象开始受到影响?

冯崇义:其实(中国)统战已经相当成功,已经在这边培养了自己的代理人,培养了自己的游说力量,相当成功。现在相当于迫使澳大利亚或者整个西方做出回应。西方原来的想法 当然是很好的想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想当然的、美好的意图 ,就是说当他们放开市场,放开整个社会,来与中国人、与中国政府交往,是期待中国通过这种交往可以改变党国专制制度,慢慢地去做政治体制改革,最终会实现宪政转型,融入整个自由民主的世界市场,就像苏联、东欧那样。但是,几十年过去,中共政权非常坚决地反对西方的分化、和平演变、西化……非常顽固地坚持党国专制的制度。而且利用做生意赚来的钱,去坚定了他们维护原来那个制度的信心,也就是现在共产党所说的三个自信,或者四个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后来再加上文化自信。所以,这让原来西方抱有很好想法的很多政界、学界人士都认为原来的战略有问题,就是说,如果大家都对中国实行投降政策,全都不敢得罪中国,不敢对中国这种专制的、违反人权的制度做出批评,就相当于重复二战之前的那种绥靖政策,听任希特勒的扩张和对外影响……就是养虎为患。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已经威胁到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制度的问题。所以他们现在必须做战略上的改变,客观地认识中共政权,采取力所能及的方式,去面对中共政权。

中国外交总体战略:改变西方对中国专制政权的认知

法广:中国使用锐实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争取市场?还是更是维护国内的自身政权?

冯崇义:最核心的(问题)是,苏联、东欧共产主义政权转型之后,中国政权知道它自己不得人心,违反历史潮流,有一种非常深刻的不安全感。为什么它会有高度的警惕性,要去防范西方的西化、欧化、和平演变?就是因为这种不安全感的驱动,所以它加大力量去扼杀国内的反抗力量,和民主价值,自由运动和人权运动,在国内形成维稳体制。

我们知道,外交永远是内政的延续,所以中国在外交上的总体战略,就是要改变西方世界对中国专制政权的认知,就是说,它盗用软实力概念,包括孔子学院、大外宣政策……去操控西方对中国的言论、对中国的评论,让他们跟着中国国内的话语系统去描述中国: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和平国家,是对国际有利的国家……他们(这种做法)现在在世界上相当成功。比如在欧洲,习近平到欧洲大喊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美国总统特朗普此时在谈“美国第一”。于是很多欧洲那些被称作是“白左”的政客、学界的很多人士就起来呼吁,说中国是一个自由贸易的国家,是自由制度,而美国是一个反自由、反民主、向孤立方向迈进的国家,是反对自由贸易的国家 很荒唐!就是说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已经彻底改变。其实,在中国,连私有产权都得不到保护,国家拥有所有土地,拥有全中国的媒体等都是国有,还有多少市场领域根本就没有打开,它怎么可能是一个自由贸易国家?!但西方整个话语系统,都在跟着《人民日报》的调子走,跟着央视走。

澳大利亚本身也很荒唐。澳大利亚的政界、学界有一大批人不断地反对美国的帝国主义,认为美国在澳大利亚的影响是帝国主义,而中国也反对美国的帝国主义,所以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盟友,所以他们应该追求对美国说不,向美国要独立,与中国联手来制衡美国……所以,这种锐实力、或者说统战,正如我之前强调的那样,已经在整个西方的政治话语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现在说澳大利亚走在前面来采取反制措施,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这已经很晚了,这是早就应该做的事情:不能为商业利益、为经济利益,牺牲本身自己的长处,特别是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制度。这是相当可怕的事情。现在整个西方世界,当然有人是因为无知、幼稚,但还有更多是因为利益,因为中国这个市场。明镜集团的何频就提出“中国病毒”这个概念:(中国)已经用它的经济实力贿赂整个世界,在改变很多做生意的套路。原来很多事情,比如经济腐败,以前在欧洲,在美国,在澳大利亚是不允许的,可是,现在进入中国之后,这些(企业)接受中国方式,也是习近平所讲的中国方案,按照那种方式去做生意,可以去压制人权,无视环境,用非常低劣的工作条件给工人……他都可以接受,也可以接受台下的交易,来争取免税,而且还可以接受中国给他们投资,因为国家拥有所有土地,可以让他们免费使用……这就破坏了自由贸易的基本规则、公平竞争的规则,用国家权力破坏最基本的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规则。破坏这种规则之后,居然会让西方世界,比如在欧洲的政界、商界、学界的人,把中国当成支持自由贸易的模范  荒谬绝伦的事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锐实力”概念提出后,中国官方学者立即做出反驳。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批评这一概念反映出西方学者的双重标准。他指出,同样是公共外交,如果行为主体是西方,就是软实力,而如果是中国或是俄罗斯就是“锐实力”。然而这种说法忽略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软实力与中、俄两国所代表的锐实力两个概念间的一个根本区别:前者更是遵循多元、开放原则的民间活动,是社会模式的自主延伸;而后者则是以国家力量推动的舆论导向型活动,是政府意志的对外延伸。根据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相关报告,与俄罗斯试图以歪曲事实的假新闻扰乱视听的做法不同,中国主要采取资助媒体,资助民间社会活动人士,以及培训地方精英等方式。表面上是没有政治色彩的文化合作,但实际上是希望借此阻止任何批评中国模式的声音。

两家德国智库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和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Berliner 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2018年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锐实力在欧洲主要追寻三个目的。一是组成一个政客、企业家、媒体工作者和学者网络,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诸如支持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或认可中国的主权声索,或在国际舞台上支持孤立台湾等等。第二个目的则可能是进一步削弱西方的内部团结。第三个目的可能就是向西方舆论展示,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可以是自由民主模式之外的一个可行模式。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