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全球连线

胡声平:北京或须准备面对国民党的沦落消亡

发表时间:

台湾大选虽然已经尘埃落定,但三度政党轮替的余波却远没有消散。围绕两岸关系的可能危机、年轻世代的台湾认同等问题,本台记者在台北实地采访了台湾南华大 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助理教授胡声平先生。胡先生自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近十年来专注于两岸关系、中国大陆政治与外交、中美关系、东亚区域研究 等领域。他在密切观察此次大选后,对国民党今后的走向表示深切的忧虑,甚至大胆预言,北京要做好国民党逐渐消亡的长期准备。

广告


“国退民进”的三大主因

RFI:刚刚结束的台湾总统大选,最终以蔡英文获胜告终。您作为长期观察两岸局势和中美关系的学者,在最近一次演讲当中罗列了导致这种局面的十几项原因,但是在其中如果要归纳出三个最重要因素,您怎么选择?

胡声平:我想第一点应该是马英九在经济上的施政表现无法满足台湾人的期待;第二点是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长期耕耘,最终收获成果;第三点是整个台湾选民、特别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年轻选民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尤其是对于中国大陆态度上的转变。

首先,马英九在2008年的竞选中提出了“六三三”的政纲:即经济成长达到6%,而失业率和物价上涨分别控制在3%,显然他没有做到。在这种背景下,选民对他在经济上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做出“失望性投票”。此外还应该特别提到一些政策的失当,包括“油电双涨”、恢复证券交易所得税得罪了中产阶级,“十二年国教”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使得许多家长不满意等等,所以民众用选票来惩罚了国民党。

其次,在马英九2008年大胜的背景下,蔡英文被选为民进党主席。在过去八年时间里,她有效地改善了民进党过去的“暴力政党”形象,同时把一个山头林立的政党整合到各派系都能服从她的领导的地步,而且和台湾新世代的观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再次,我刚才提到的1980和1990年代出生的台湾年轻人,他们接受到的教育和此前世代不同。此前世代还有“大中国”的意识,可是在李登辉执政期间从1994年起改变了台湾的中小学教科书、推行“去中国化”的教育。很多台湾新世代的选民开始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其间经历两次重要推进,一次是1996年台海危机,使得台湾的“中国人认同”大幅下降;另一次则是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唤醒了新世代的台湾人认同,并且体现在这次大选当中。

在选举前后,有台湾学者根据民调进行分析认为,从2014年“九合一”选举就能看出,在新生代群体当中,大约有七成支持民进党,只有三成支持国民党,在过去十年间新生代群体大约增加320万人,如果以近七成投票率计算则是210万人,其中又有七成约140万人支持民进党,这在政党光谱上就造成了明显的板块移动,也是促使蔡英文能够获胜的原因。

RFI: 至于此次选举的失败者  国民党,您也提出了它重新执政的前景问题。以您对国民党新生代的了解,它有没有可能在八年或者十二年后东山再起?

胡声平:我对这个问题也持比较悲观的立场。从一个比较的角度来看,我们先来看它的对手民进党,蔡英文今年59岁,从她这一辈往下三个梯队的执政人才都已经具备而且就位。现在台湾六个直辖市当中有四个都是民进党执政,其中高雄市长陈菊我们暂且不谈,毕竟她的年纪也大了,另外三个分别是台中市长林佳龙、桃园市长郑文灿和台南市长赖清德。在这个接班梯队中,林佳龙和郑文灿都是1960年代中期生人,八年之后都年届六十。如果说郑文灿目前没有争夺总统大位野心的话,林佳龙早在1990年代末期就宣称最终目标是竞选总统,而且目前看来他是民进党内财力最雄厚的人选,在台中市长这个职位上又有很大的挥洒空间。在林佳龙往下,民进党1970年出生的接班梯队也有政治新星,分别是基隆市长林右昌和新竹市长林智坚。可见民进党三个梯队的人才都已经就位,更不要说这次选举获胜后,立法院里又进入三十多个新生代立委。无论在行政领域还是立法领域,都有非常多政治人才可供挑选。

反观国民党,在大败之后立法院中只有35席,其中20多席不分区立委中多半是旧面孔,所以在立法院里很难说有接班梯队可堪大用。1960年代出生的朱立伦  所谓的“五年级生”  在这次大选中已经彻底报销了。国民党在1960、1970和1980年代出生的成员中,都没有明显的接班梯队,唯一能看到的一个清新形象,是蒋家第四代、37岁的蒋万安,但是凭他一人之力也不可能扭转全局。政治人物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国民党未来的发展和命运非常让人悲观。

所以我大胆地预测,无论是台湾内部还是北京方面,可能都要做好国民党逐渐消亡、或者沦为中小型政党的心理准备。

 

两岸关系的危机预判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助理教授胡声平 HU SHENGPING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助理教授胡声平 HU SHENGPING

RFI: 在选战过程中,民进党的蔡英文一直对“九二共识”采取模糊化策略,这使得她上任之后的两岸政策走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您认为北京方面可能会对台湾新政府采取什么对策?

胡声平:两岸关系是包括美国在内各方面都关注的议题,所以我们看到选后美国人非常忧心,所以它分别派出现任和前任副国务卿到北京和台北进行沟通,我们称之为“预防性外交”。至于北京,它会分几个阶段来观察蔡英文会做什么。但事实上北京的底线在大选前一年就已经摊牌了,就是习近平在2015年3月在政协的谈话中说到:九二共识是两岸交流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他 要求蔡英文能够回到九二共识上来。

所谓“九二共识”,目前(对北京)来说大概包括两个内涵,一是两岸同属一中,二是任何人不管以前说什么,只要承认一个中国,都可以是交流对象。大陆方面已经向蔡英文明确表达了底线和立场,同时在去年的马习会上也再度向台湾民众重申,不过我认为它主要的喊话对象仍然是蔡英文。

从蔡英文当选到5.20就任之前,大陆接下来可能会做的,是观察蔡英文会不会回到九二共识的立场上,而且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核心意涵要到位,即回到“两岸同属一中”这样的立场上。如果没办法回到这个立场上,民进党方面至少要能够提出一个让北京能够接受的论述。显然,现在北京还处在“听其言”的阶段。

RFI: 如果北京得不到希望获得的结果呢?

胡声平:如果到5.20之后,蔡英文不能回到“两岸同属一中”的立场,或者提出一个北京能够接受的论述的话,一般我们认为,接下来第一步北京首先会中断两岸现有的所有协商和交流管道,包括大陆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负责人之间的交流、以及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定期协商。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因为国台办新闻局局长马晓光在2015年12月已经公开讲过这种前景。

第二步我们要猜的就是,大陆会不会着手进行台湾所担心的行动,即全面性地挖走台湾所有的邦交国。目前台湾还有22个邦交国,而据我们所知,大概会有13-18个被大陆挖走,而且也不会有所谓“外交战”,因为这些国家都已经排着队准备好和北京建交了。

第三步我们要观察的,是会不会有经济制裁:最低的措施是限制或中断大陆观光客到台湾观光,或者是中断陆生求学;接下来更严重的是中断履行ECFA架构下两岸签署的23项协议,甚至中断台湾对大陆的双边贸易,这是最严重的情况。

当然,我们也可以猜测其他措施,比如封锁台湾的国际空间,除挖走邦交国以外,还包括让台湾无法加入周边区域组织、或任何自由贸易协定。至于军事行动,鉴于损人一百自伤五十。我们认为短期之内暂时不太可能。

这些行动是否会被采纳,端视蔡英文对“九二共识”问题的回答是否能够满足北京的要求。当然,最终如果不能满足,北京要对台湾采取何种手段,完全取决于北京的一念之间。

 

 

北京统战难以逆转台湾年轻世代认同

RFI: 除去各种深层原因之外,选前突发的周子瑜事件,在您看来对选情究竟产生了多大影响?

胡声平:周子瑜事件可以说是年轻世代台湾人认同发酵的体现。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点非常不凑巧,因为道歉的时间正好发生在大选投票前夜的晚上十点之后,所以事件通过网络快速地在年轻族群当中发酵。根据一份不完全的统计,当天晚上在周子瑜道歉的影片在youtube上出现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有350万人去facebook上去按“赞”,(截至当时)估计约有135万台湾年轻选民受到影响。

他们最终如何投票,目前不得而知。但要问有没有影响到整个总统大选的结局?答案是没有。因为从事后蔡英文的得票数来看,并没有超过选前各家媒体的预估,朱立伦和宋楚瑜的得票也都和预估值接近。

那么此次事件的影响主要在哪里?这次台湾同时选举总统和立委,主要的关键点是影响了都会区国民党立委的选情。周子瑜事件使得年轻人直觉性的反应是“中国人欺负台湾人”,所以本来不准备投票的人改变主意去投票。粗略估计国民党在都会区的立委竞选中因此丢掉五个席次。

RFI: 16岁的周子瑜手拿中华民国的国旗被骂成“台独”,那么对台湾今天比她年岁稍长的20-30岁的年轻世代来说,“中华民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台湾人认同”是围绕中华民国建构还是别有出路?

胡声平: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通常我们提到“认同”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文化层次,也就是你是否是中华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第二个是政治层次,就是说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是中华民国定义下的中国人;第三个是认同层次,即你自认为属于哪一种体制下的人。

周子瑜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它同时牵涉到三个层次的问题。由于1994年修改课纲“去中国化”的结果,台湾今天的“八零后”和“九零后”年轻人在文化和国族认同上,已经不太像传统定义下的中国人,和他们的父辈或祖辈也已经不一样了。这种台湾认同,是类似一个国族或者民族建立的过程。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当周子瑜拿着中华民国国旗挥舞的时候,她不是民进党所定义的那种“台独”,而是年轻人本来就认为,台湾和中华民国是天然连接在一起的符号,这和老一代人心目中的中华民国不太一样,后者心目中的中华民国领土还是及于整个中国大陆的  就像《中华民国宪法》或者《两岸关系条例》中所表述的那样。但是在年轻人看来,中华民国就是台湾,而且当说到那面国旗时,他们更多地看做是“台湾国旗”,而不是“中华民国国旗”。所以当周子瑜挥舞那面国旗而被称之为“台独”时,这是年轻人所不能接受的。对他们来说,这不是台独,只是对国家的认同。所以当她被迫通过视频道歉的时候,年轻人更加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因为拿这面旗而被惩罚?

尽管这件事同时涉及到三个层次,非常复杂,但台湾年轻人在作出反应时是一种直觉反应,也就是认为政治上的那个“中国人”  换句话说北京  在打压、欺负政治/文化/国族认同上的“台湾人”,所以情绪上的反弹就相当之大。

RFI: 在您眼中,台湾年轻人的国族认同是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不会再回到中国大陆所期待的方向?

胡声平: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立场比较悲观。人的认同,或者用术语来说,叫“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同时会受到他的父母、学校教育、同侪和媒体的影响。台湾的学校教育体系教导年轻人什么样的国族认同?1994年以来“去中国化”的教育已经在台湾生根,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已经不可能逆转年轻人的看法。从媒体来看,目前“台湾人认同”也是主流。年轻人群体中同侪的影响  尤其使用智能手机在社交网络上彼此交换意见的方向也与前两者相同。这些因素表现在周子瑜事件中,就汇聚成为台湾年轻人在投票选择上的反应。

对北京而言,虽然它提出了对台工作的“三中一青”(即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中低收入阶层、中南部民众和台湾青年),但是在青年问题上,不管用多少交流措施或者所谓“文化统战”,可能都难以逆转台湾八零后和九零后年轻人形成的“台湾认同”。

RFI: 如果在民心走向的驱使下岛内政治版图发生根本性质变的话,您认为对北京的台海政策会提出什么样的挑战?

胡声平:北京对台湾的政策,一向是所谓“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它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虽然软硬兼施,但台湾显然是软的不吃、硬的也不吃。如果要继续争取台湾人民的向心力,必须要让台湾认同中国大陆的发展和作为,可能这就回到国民党当年曾经提出的“国统纲领”的说法,即两岸政治统一的条件之一是大陆要民主化,而且要达到相当地步才行。

可是台湾年轻世代的认同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就是类似新加坡85%都是华人,但他们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新加坡人,台湾年轻人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未来。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中华文化下的一个分支,甚至明确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于中国大陆,但是认为自己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就像盎格鲁-撒克逊人可以分出英国和美国,或者移民分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样。所以对北京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