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北京话题

国共谁才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发表时间:

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近日强调说,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根据历史事实,经过充分论证,得出的客观公正的结论。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那么,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呢?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披露的大量信息,这段长期以来被扭曲的抗战史真实面目,越来越清晰地走到公众面前。事实上,国民党蒋介石才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共产党不过是敌后骚扰小打小闹而已。

北京话题
北京话题
广告

作者欧阳南山的文章说,如果对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置若罔闻,继续以欺世盗名的方式为自己涂脂抹粉,把真正的抗日力量贬低为什么"不抵抗,或消极抗日"等等,就是不尊重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毫无疑问,这样来纪念抗日战争,只能让人笑掉大牙。就连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个基本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或者有意混淆是非的话,还有什么资格来纪念抗日战争呢?70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同盟国二战中国战区最高司令是蒋介石,又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内战中“恶贯满盈”的“中美合作所”,在抗战中原来是盟军重要的情报机关。

作者颜昌海的文章说,70年过去了,也许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共领袖毛泽东,在抗战期间,除了一篇《论持久战》和几次讲话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作为。他从来没有上过一次抗战前线,也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指挥过一场对日作战。70年过去了,又有几个中国人发出过这样的疑问:55年授衔的共和国将帅们,都很少有抗战的经历。而国民党高级将领几乎个个都与小日本干过。

70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当年在武汉上空,曾爆发过持续时间仅次于不列颠空战的武汉空战。在那场空战中,国民党空军共击落日军飞机78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那个时候,每当防空警报响起,很多武汉市民不是钻进防空洞躲避,而是爬上房顶,为的就是能看到日军飞机被击落的场景。作为一个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国军在抗战中是如此英勇无畏,不知是该感到自豪,还是该感到羞辱呢?

大陆官方编织的历史,是如此的不堪入目:我们却依然生活在欺骗中,原来我们和日本人一样,都在篡改着历史。记得在一次纪念抗战的访谈节目中,大陆中央电视台邀请到了几位美国“飞虎队”的老战士,那几位老飞行员显然有点“不识时务”,大谈特谈当时是怎么与国民政府和国军合作抗日的。说的是口若悬河,激情澎湃。也许是谈的太多了,于是主持人便插话,问他们当时有没有听说过“延安”“共产党”和“毛泽东”,那些傻了巴几的美国老兵一个劲的摇头,场面很是令人尴尬。

另一方面,与在延安窑洞中悠哉游哉的毛泽东相比,被中共指责为假抗日的蒋介石,为何却会被日本人追着打呢?为什么日本要去重庆轰炸而不炸延安呢?显然,日本人是非常清楚的,维系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的精神领袖,就是蒋介石,正所谓“擒贼先擒王”。事实上,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的胜利,完全是受益于蒋介石的个人意志。早在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之前,日本高级将领冈村宁次就曾给日本天皇进呈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抗击日军的全部行动,完全系于蒋介石一人之身。

正是他个人的意志力维持着整个中国人的抗战决心,因此,如果设法把蒋介石干掉,或者逼迫蒋介石投降,则整个中国就完全没有抵抗了。由此可见,毛泽东和蒋介石,究竟谁才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答案不是明摆着嘛。实际上,国共两党抗日,谁的功劳大之争,由来已久。大陆官方长期以来,一直宣传蒋介石消极抗日,以及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张学良一炮未发,从东北逃到西安,却把不抵抗的罪责推给国民政府。

作者海川的文章说,是西安事变要挟了蒋介石,张学良也因为囚禁蒋介石之功,而成为了爱国将领。总而言之,这也让共产党可以宣称,自已对敦促国民政府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与此同时,抗战时期的延安,却成了陕北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北边有黄河天险,东边有国军与日本殊死抵抗。天上既没有飞机狂轰乱炸,地上也没有日军的围追堵截。而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后,则一路逃亡,进入重庆。但即使迁都重庆,天上狂轰滥炸,国民政府却依然调兵遣将,修中缅公路,建驼峰航线,抗战功绩,举世瞩目。

综上所述,有网友质疑说,8年抗战期间,陪都重庆被日本飞机大轰炸了五年半,算得上全国损失最严重的城市,死伤一万人。但与此同时,红色首都延安被日机轰炸过几次?死伤多少人?怎不见官方报道呢?(网友公民)
一个真正抗战的指挥中心,又在敌机监控范围之内,但却未被敌机轰炸破坏掉,竟然让它太平无事地存在了八年,这在战争史上不是神话也是奇迹了。(网友江工)
英国人早就注意到,延安和东京好象有某种默契。如果真的实行焦土战术的话,共军在敌后根本就无法生存。(网友金钾大匣)
为什么日寇只轰炸重庆而不轰炸延安?到底是谁在真正抗日,不是一目了然了吗?!(网友金戈铁马)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