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天津爆炸再度挑战中国政府公信力

发表时间:

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后,尽管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全力防止氰化钠扩散,居民仍对危化品导致环境污染感到恐惧;尽管北京官方宣布多名涉案高管被捕,大众还是怀疑北京当局试图掩盖真相。本次节目我们就来看一看污染问题与事故调查这两方面的最新进展。

要闻解说
要闻解说 RFI
广告

首先,由于爆炸威力巨大,天津滨海新区的爆炸现场出现了巨大的水坑,据悉,这个水坑直径约为100米,水深约6米,经过现场取样检测氰化物超标平均40多倍,同时,酸碱值也出现超标。今天早晨,当局环保应急工作组的专家再次进入到大水坑进行抽样检测,中央社报道称,以前都是单点位检测,今天则是在大水坑周围每50米就设立一个抽样点位,这样可以更全面的评估大水坑中的水质。据工作组的专家介绍,现在不同的点位浓度不同,浓度最高的氰化物超标达800多倍,浓度最低的只有2倍。

报道称,现在大坑中的污水量大概有5万吨左右,需要预备出10倍的储水能力,也就是达到50万吨水的储水能力。而一套破氰设备日处理污水5000吨左右,所以要处理完全部污水,预计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同在今天,路透社报道说,经监测后,天津当局宣布临近爆炸现场附近的地表水发现氰化物含量最大值超标356倍。不过,当局却强调天津的自来水民众可以放心饮用。

被热议的危化品污染问题,昨天,中国中央电视台引用了北京公安消防总队副参谋长李兴华的话说,天津爆炸核心区空气监测除了氰化钠,还发现了神经性毒气。央视报道中采访医学专家意见表示,神经性毒气可导致心脏骤停,应予提防。

不过,昨天晚些时候,中国另一官媒新华社发文辟谣,指天津港“神经性毒气”之说属“重大误判”。新华社的采访对象,据悉是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几位研究员,他们则认为:“事故现场根本没有产生神经性毒剂的可能”,并暗示现场的测量仪器不够权威,可能出现了误报。

中国两大权威官媒这种互相矛盾的说法,让担忧爆炸导致环境污染的天津市民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情绪说:“有没有毒气?关于真相我该听谁的”。

的确,天津爆炸案疑点重重。《纽约时报》今天报导,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中国政治渎职和猖獗违反安全规定,在这场灾难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爆炸案发生逾1周后,天津市长兼天津市委代理书记黄兴国首度在昨天出面表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北京官方也试图控制民众日益高涨的愤怒。

纽时指出,肇事的瑞海国际物流公司的两大股东,利用他们的政治关係,拿到在港口区设立仓库的政府批准,明显违反在住宅区3200英尺距离内存放危险化学品的规定。

报导说,瑞海两大股东中,董事长是于学伟(Yu Xuewei),曾任职中国国有化工企业的高阶主管,另一位副董事长董社轩(Dong Shexuan),则是前天津港公安局长的儿子。两人利用隐蔽持股方式,故意隐瞒拥有公司的股权。

瑞海国际成立于2012年,股东使用他人名字,主要避免利益冲突。41岁的于学伟坦承使用表弟李良(Li Liang)持有公司55%股份;董社轩则用同学名份持有45%股份。

另外,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上午再度召开会议指出,对天津爆炸事故要彻查事故责任并严肃追责,对事故周边群众及企业的受损情况,合情合理研究制定救助、补偿方案。

北京领导人虽如此信誓旦旦,但民间的反应又如何呢?纽时文章指出,很多中国人依靠的不是官方消息,而是社交媒体,民众和审查机构在那里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一方渴望答案,一方则急于删除任何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内容。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