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北京话题

鼓吹中国特色民主超美国 高级五毛张维为遭批驳

发表时间:

中国官媒新华网和《红旗文稿》3月10日刊发旅欧学者张维为,日前在首尔与韩国学者,就中国政治和民主制度等问题进行的对话。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对此,有评论认为,这个人真的非常能说会道,但却是谎话连篇,你尽管上网去搜索,他的头衔很多,但却唯独没有其出生和年岁的准确记录,就连现在他人在哪里都是个问题。这也符合不少行骗者的一个共同特征。但从他牛皮哄哄地自吹,曾经担任过邓小平的翻译来看,这个人至少也应该有六七十岁了。

北京话题
北京话题
广告

作者南京龙的文章说,被网友讥讽为“海外高级五毛”的张维为,在对话中有这样一段自白:我一直看好中国,看好上海,并早就考虑回上海定居,我的作品在国内也有大量读者,回家的感觉非常之好。当然,我在欧洲生活得也很好,只是回到故土,感觉更好。可见,说这话时这个人还在外国。跟那个旅居法国名叫宋鲁郑的外派五毛,属于同一个类型。

他们享受着文明世界的人们所拥有的,包括自由在内的,而中国人至今尚在苦苦争取的一系列基本权利,但却总是一个劲地拍中国马屁,睁着眼睛说瞎话。他们一方面做着迎合公权力的赚钱生意,一方面又可以捞到官方认可的社会地位,以便混迹于国际学术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张维为在对话中说:“如果比较中美两国的民主制度,我可以说,在程序民主上,双方都有很大的改进余地,但在实质民主方面,中国做的比美国更好,好很多”。

其理由是,“美国现在选举的参选率仅为55%左右,当选率则为52%左右,也就是说,100个选民中,只有55人参加选举,你得了55票中的52%的票,也就是20多票,这也能叫民主吗?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这是笑话”。张维为先生以参选率来衡量民主质量,甚至否定美国的民主,本身就是偏颇的。这也实在是无知者的荒唐论调。

对此,作者章文的文章点评说,在比较成熟的民主国家,参选率、投票率不高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况且对于3亿人的美国来说,55%的参选率实在不能算低了。因为在成熟的民主国家里,各种机制都已经完善,选举谁当总统似乎差别并不大。不仅如此,有研究选举投票的专家们总结发现,“投票率偏低”并非完全意味着选民的反对和厌倦情绪,有时“对执政党和政府感到满意”也会导致“投票率偏低”。大家觉得没必要换人时,自然也就不想去投票了。

尽管张维为在欧洲旅居多年,并自称到访过100多个国家。但在他的心目中,高投票率和高质量民主
居然是划等号的。难怪他如此自信,因为中国、朝鲜和古巴等国家的投票率,一直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如果说张维为先生不了解程序民主的要义,那么对于实质民主,他就更是在“胡说八道”了。例如,他说:“过去十年里,中国的人大密集讨论过三农问题,义务教育问题,医疗改革问题,养老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这都是民众真正关心的问题,然后再提出各种对策,这就叫实质民主,美国能做到吗”?

对此,章文的文章反驳说,首先,张维为先生所列举的中国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恰恰体现了中国“实质民主”的不足。正是因为没有民主机制的保护,广大农民、工人和妇女儿童的正当权益才屡屡被侵害。再以环境问题为例,近两年来肆虐全国的雾霾,就是政府一味发展经济,纵容污染企业的直结后果。同样是因为缺乏民主机制、无法对权力和资本形成有力制约,民众只能眼睁睁看着此类环境灾难的频频降临。

其次,即便是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也只能在每年一次、为期十天的两会上,才得以被重视被讨论,而不像美国等西方民主国家,其议员每天都可以听取和反映选民的心声,随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更 关键的是,其中有些问题,竟然连续十年出现在中国人大会上,至今却依然无解,且进一步恶化。真不知道张维为先生何以得出“在实质民主方面,中国做的比美国更好”的可笑结论?!

张维为又说,与美国梦的一路下滑相比,中国梦则展现出了强劲上升的势头,这个趋势还可能继续下去。对此,南京龙的文章挖苦说,中国梦提出才两年,已经超越了200多年的美国梦。说这话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毕竟比屌丝周带鱼见多识广,他的话真真假假,揉合在一起,可以让当权者听得舒服,也可以让广大愚民凭空高兴一场。不但不损失他一根毫毛,还为自已捞取了诸多名利。

因此,张维为的文字垃圾才会在官方推动下全国热销,他再到国际上去蹿访的待遇也更加优厚,他会越活越滋润的。不过有一点跑不掉:即使终其一生活得滋润,他也是个骗子,最多在骗子前面加上“学术”两个字而已。综上所述,网友二蛋的点评说 ,我从来就不看这个人的文字,怕的是脏了眼睛。在张维为这个骗子前面加上“学术”的定语,都侮辱了这两个字,此人纯粹就是一个低级政治骗子而已!而网友闵竹则认为,张维为是中国流氓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众所周知,骗子是独裁者的暖男,不过他比戈培尔还相差很远,今后仍需继续努力。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