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东西南北

第67届阿维尼翁戏剧节上的剧目《水生》

发表时间:

在刚刚结束的67届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北京三拓旗剧团带来了两出戏,一个是根据聊斋志异中的水鬼王六郎的故事改编而成的《水生》,另一部《署雷公》则是根据清代作家袁枚的著作《子不语》改编,这两部戏的年轻导演赵淼遵循“哀伤的幽默”和“精彩的想象”的演剧风格,向法国的观众讲述中国人,鬼,神的故事里渗透出来的中国文化,我们有幸请来了赵淼导演,三拓旗剧团巴黎的制作人王婧女士,还有专门到阿维尼翁观看演出的王蒙龙先生,他们除了从多个角度和深度探讨这两出戏外,以及中国现代戏剧的状况和前途。

广告

赵淼导演首先介绍了他选中这两部戏的初衷,他说:

首先这两部戏都是神话故事,我觉得中国的神话故事都是充满了想象力,而且这两个故事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它们都把中国人传统中最美好的和最富正义感的价值观和道德都很突出地反映了出来;比如《聊斋》中的王六郎,如果他不去害人的话就无法托生,但是到最后他还是没有选择去害人;而《子不语》中的雷神实际上就是凡人被任命成雷公后,去拯救人类,但是到最后他却反而和人类反目成仇了。就是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就是传统的价值观非常突出,而且对中国当代社会有一个特别好的借鉴意义。

法广:在选材的时候您一贯都是更注重与现代中国社会有关的题材吗?

赵淼:是的,我们的作品几乎都是和中国当代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两个作品实际上是我们剧团2012和2013年的两个古典题材,之前则都是非常现代的故事。

法广:这两部作品都是形体剧,从形式上来说,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包括傩剧面具,太极拳和皮影戏等,从整体上看人物的感情和故事的情节都是通过人体来表现,作为导演,您如何在每一部戏中找到形式上的突破?

赵淼:这也是我们当时的一个课题,就是寻找如何让这两出戏有所突破而且不同,后来我们就发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关于人物形象和行动的画面,比如昆仑山脉的岩画和壁画,彝族的三跺脚的歌舞,包括客家的土楼等,所有的传统文化中记载的行动和形体的资料都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丰富的排练素材。所以我们当时就想如何让演员用中国式的方式动起来,我们也曾经考虑过使用中国的戏曲,但是后来就发现只用戏曲还不太够,因为可能需要更多的民间文化得到东西,所以我们就大量查阅资料和素材,就是这样固定下来的。

法广:也就是说你们致力于把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可能已经不被人注意的成分挖掘出来?

赵淼:是的,因为我们这些年轻的剧作者关注的观众群也是25-40岁之间的观众,我们看当代题材,现代题材的东西比较多,但是反观中国的传统和自己身边的民间的文化,就会发现在中国的舞台上有所缺失,或者说我们传统观念的东西作品有点少,所以我们就想需要用年轻人的方式来做一些跟传统和民间的文化有关的东西,可能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让他们也了解老祖宗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照搬老祖宗的东西呢?还是学为我用?我们实际上是踩在老祖宗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来讲我们自己的故事。

法广:根据介绍,您曾师从法国的著名戏剧表演家雅克∙勒寇,也就是说你们是在研究和学习了国外的戏剧表现手法后,再返回去和中国的传统元素结合起来?

赵淼:勒寇的学校实际上也是研究了意大利的即兴戏剧和法国的默剧,甚至包括古希腊戏和现代舞等,实际上也是融合了欧洲很多传统的剧场文化,我们从他们这儿借鉴的更多的是对演员的的训练,包括面具,肢体和想象力等等,然后我们去反思在中国的训练方法,中国也有面具训练,也有我们自己的面具戏,也有戏曲中的身段的训练,比如唱念作打等,所以我们是学习了勒寇的方法以后,反观自己,就发现原来在中国的土壤当中也有同样的文化和训练方法可以借用,所以,我们就是受到勒寇的方式的启发,然后反观中国民间的传统和方法,加入了太极拳,傩戏,傩舞,甚至是各种民间舞蹈,包括咏春拳,都是我们涉猎和学习的对象。

我们希望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做出一点微薄之力,让年轻人,让比我们更年轻的人能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


水生和署雷公讲述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神,人与鬼之间的关系,法国观众是否能接受,他们如何看这样的中国文化,我们请三拓旗剧团在法国的制作和联系人王婧女士来做详细的介绍:

王婧:首先,为了方便法国观众的理解,我们在演出的过程中有简单的字幕提示和讲解,但是这样的解释也很少,大约一部戏下来也就只有7,8处,因为我们觉得每个观众有权利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想把想象力固定住,有的时候,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有一种认识,而外国人以他们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的文化就是另一种理解。至于他们能不能理解得和我们完全一模一样并不重要,更重要的反而是这种扩国界的理解模式,我们并不苛求他们一样要理解中国的文化,他们能感受到,戏剧的气氛能够感染到他们,我们就觉得很开心了。所有看过演出的观众,出来都很激动。

在阿维尼翁,我们大部分的演出人员都不会法语,我是唯一会讲法语的人,所以应该说推广是很困难的,我们没有大量发海报去进行宣传,但是通过口口相传,我们观众的数量每天都在增长,所有看过的人都觉得非常好,认为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细腻和动人的地方。

法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和现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形象有一定的反差,观众们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王婧: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发现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十分丰厚,和中国现在呈现在世界面前的经济强国,让人有威胁感的形象,但是在很多政治体制,或者在民生领域还有待发展的国家,就会是另一种思考,他们会觉得我们传统的,更加智慧的东西能够帮助中国人解决今天的问题。

我们今年八月份会参加爱丁堡戏剧节,同时在八月底在伦敦有两场演出,2014年4月4号在巴黎近郊的Issy les Moulinaux 参加《世界文化之窗艺术节》(Issy la fenetre sur le monde );《水生》作为中国剧目的代表被选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也在阿维尼翁看了我们的表演,他们对《水生》的感觉非常好,会把这出戏带回去讨论,看看以后会不会有巡回演出的可能,另外,还有一个澳大利亚的戏剧节也对水生很感兴趣,但是这些目前都还没有确定下来。都旨在讨论的过程中。


王蒙龙先生是活跃在巴黎人权领域的人物,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导演,他曾就读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作为赵淼的师兄,他亲自到阿维尼翁捧场,在看了演出以后,受到巨大的震撼,他说:

王蒙龙:当我看到赵淼导演的《水生》时,我觉得他们在中国这样混沌的选择和探索中,忽然看到了一艘向前挺进的小艇,带来了希望。而且他在戏剧舞台上结合中国古代的文化,包括聊斋和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般人忽略了这些,而且西方人也不太了解。 这次看到《水生》,有点像我第一次看到现代改编的《白蛇传》,让我非常震撼,觉得这个导演不仅继承了戏剧里面最真实的古典文化和思想上的要求,而且在形式上,能把小成本的一个戏剧做到极致,当时我觉得在现场的法国人比我还了解这出戏所包含的人文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的“仁”和“义”,其实这两个东西在西方文化里面,就是自由,博爱,平等,只是我们的解释和用的词不一样。当我看到讲仁义的鬼,在急于求生的时候选择了一个悲剧的道路时, 真是让人感动得流眼泪。因为这暗含着一种对生命最深的理解,进化过程的关注,尤其是在中国当今现实社会,当我们高唱凯歌,在猪门酒肉臭的这样一种环境下,还有人去想哲学上非常冷峻的问题,就是说人是不是鬼,鬼可不可以变成人?还有好人和坏人是不是也可以互相转变?

对恶与善的问题,在这个剧里,也给人棒喝,让我不得不问生命究竟是什么?不得不问社会时候为我们做了这种解答。

看了赵淼的戏,我觉得他和田戈兵, 孟京辉 三个人,象当年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终于有人在中国的戏剧领域有走远了一步 ,现在成了三驾马车往前开,肩负着我们的希望和新生戏剧的诞生。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人在追求一个不可捉摸的方向和目标的时候,有人清醒地提出这样的对生命本质的疑问,对社会的反思,所以我必须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和优秀的作品。

中国目前不仅要输出廉价的工业电子产品;我们还要输出思想和 文化。撒切尔夫人曾说过,当中国还没有输出文化的时候 ,他永远是个弱国。

感谢赵淼,王婧和王蒙龙接受法广专访,我们预祝三拓旗剧团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取得成功。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