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艺文生活

音乐,掉进一条深深的爱河里

发表时间:

客观地说,台湾文化部承袭了过去新闻局的做法,每年举办华语流行音乐高峰会,每年拿出补助金送艺人到法国的坎城和巴黎举办演出,这本身就是在制度上,体系上维护了增强台湾音乐在国际市场能见度的平台。然而,单纯的,被动的制度延续不等于政策上的高瞻远瞩,不等于政治上因地制宜,应时应景,有开创性的新作为。当所有人都知道龙应台是一个创作明星,具有高水准的创意能力的时候,她在华语流行音乐上的政策缺失,她的缺席多少让台湾的业界感到遗憾 。龙应台的政策如何能够让欧洲各国的文化部感兴趣,能够促成合作 ? 这不能够坐等欧洲象北京政府那样对台北看起来像是无条件的热情。必须要有专业的国际沟通,必须创造能见度,必须强化能见度才行。这关系到台湾流行音乐能不能在马英九政府的推动和扶持下更顺利地在国际上找到市场。

广告

音乐是一个娱民的产业,音乐是一种赚钱的文化。和世界任何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一样,台北也有自己的音乐,也有自己的天王天后,陈水扁当年指名要张惠妹在一个政治场合友情助兴,郝龙斌敏锐而及时地对到大陆去参加中国好声音的选手问寒问暖。然而,台湾也有一个疑虑,韩国那大叔,抖巴抖巴地俗进千家万户,出口创汇,台湾是一块那么有文化底蕴,有人情味,有林志玲的宝岛,怎么就出不了一个所向披靡的大腕儿,在全世界风光呢 ?

在台湾,这个问题从被解散了的新闻局遗留给了刚刚被马英九任命为文化部长的著名作家龙应台那里。

从技术上讲,台北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研究这个问题。文化部通过标案,找来业界的专家严子贸成立流行音乐专案办公室。他们通过与大陆和欧美的音乐产业界的合作,以举办论坛,参加法国的坎城国际音乐唱片出版市场等方式,从台湾流行音乐在国际上的能见度着手,开拓国际合作的人脉资源,为台湾艺人走向国际设计一条特别通道。另一方面,他们利用目前国际音乐媒介和相关盈利模式转型的过渡期,试图设计出一套产业游戏规则和全新的数码平台,争取得到全球音乐产业界的认同。如果成功, 台湾在流行音乐产业重新洗牌的进程中将得到创始人般的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同时他们正在研究新的游戏规则中的产业达人的培养,避免重复出现那些音乐还不错的 艺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坏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经纪团队手里。

然而在政策的层面,对是不是要扶持台湾流行音乐走向国际的暧昧从盛志仁时代的文建会,杨永明时代的新闻局遗留到龙应台的文化部。

盛志仁是马英九上一届内阁里的精英,学历高, 眼光高,口才高。曾经有一段时间,他被看好担任龙应台现在的位置。他来巴黎访问的时候,我们做过一次访谈。访谈中,我明显地感觉到他对举办具有旗帜标杆意义的大项目特别有经验,也特别有兴趣,但对台湾艺人来欧洲的开拓性演出,不能说不支持,但有所保留。

这种保留是有出处的。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盛志仁偏爱大项目,但实际上是台湾决策精英对爱对关注度的反应。

大项目在哪里,当然和向台湾同胞伸出无比温暖的臂膀的大陆有关,因为对岸的政策设计明显要让你感到他们爱你。他们的爱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戏剧名家赖声川在大陆受到热捧,赖声川因为有大陆政策的爱,有大陆市场的爱,他的戏瞬间成为台湾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模范和标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在北京担任文化部长的蔡武屈尊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的名义到台北与文建会盛志仁主委会面,这充分显示了北京为了和你情同手足,完全可以放下架子,爱你没商量。后来,盛志仁不顾争议,拿让草根艺人羡慕到眼红的巨资支持看起来像是能在大陆让台湾文创速成产业的赖声川。

然而,在欧洲,台湾的决策精英是感受不到象大陆那样火热的爱的。不仅这里的在职部长不会屈尊挂个某某协会会长的名去拜见台湾的部长,盛志仁当初来巴黎要拜会萨科奇任期的法国文化部长密特朗,吕庆龙等驻法国台北代表处的外交官们提前做了多少公关上的功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流行音乐界来欧洲或去美国开拓新市场不会有他们在大陆那样让文创摇身一变成为产业金刚那样的奇迹的。换句话说,大陆在政策上要吸引台湾,ECFA 怎么吸引台湾的农民和制造业,北京的文化部也会以同样的力度吸引台湾文艺界。和大陆不一样,欧洲国家没有与台湾连体的情怀,没有连体前的兴奋剂催化政策。

和盛治仁的情况差不多,中国大陆是爱龙应台的。龙应台主张联合台北,香港,澳门,广州,上海等地建立大中华文化联盟,这个项目绝不比盛志仁的赖声川项目小。没有大陆决策者的爱,没有北京相关政策的毫无保留的支持,这个项目靠龙应台一个人成不了。

然而,怎么样帮助台湾艺人到巴黎进行开拓性的演出,将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因为巴黎的决策者不像大陆政治家,不会单相思似的对你无条件的好,天天向你问寒问暖。

就像龙应台的书,在大陆的书店经常可以在显著位置看到,绝不会被当作地下文学那样雪藏起来。这是龙应台的文学地位还是大陆政策的爱心 ? 恐怕两种因素都有。而在欧洲,没有大陆那样的情同手足的政策,如果事先不投资做些宣传,举办讨论会,书评会,早餐会,读书会,提高读者中的能见度,你要想把书放在La Fnac 连锁书店的显著位置,光靠作品内容 ? 恐怕不行。龙应台想要和她的大陆经验一样,也以巨额欧洲版税来买欧洲国家的国债,激起台湾监察部门的兴趣调查一番,可能还要努力一些时日。

台北一大批艺人在这一点上和作为文学家的龙应台感同身受。虽然他们能开发大陆市场,但在如果能在更广阔的舞台里闯荡出业绩,他们会觉得更好。他们等着到欧洲,到巴黎进行开拓性的演出,他们连舞台是什么样都想得很清楚了,他们知道在欧洲开拓要比去大陆难,他们需要得到龙应台的文化部在政策上的扶持。稍后我们将播出 DJ Code, 红乐团 Red,大嘴巴,八三夭,沙罗曼蛇等几个台湾乐队的访谈,听听他们的心声。

在台湾流行音乐开拓欧美市场这个问题上,从盛志仁的文建会,杨永明的新闻局那里接手的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会怎么来决策 ? 具体地说,在她的预算分配上,未来会增加多少比例来扶持台湾的音乐人到巴黎,到伦敦,到纽约去举办开拓性的音乐会的 ? 有多少是用来支持台湾的音乐界参与音乐数码化之后的新产业游戏规则的制定的 ?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不仅没有答案,连线索都是模糊的。

可惜的是,在台北举行的华语流行音乐高峰会上,龙应台没有出现,虽然说那时候台湾所有部长都忙着准备立法院议员的咨询和盘问,但她也没有留下书面发言。 华语流行音乐走向国际是这次高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龙应台和她的政策的同时缺席给人一种想象,她是不是觉得欧美人不像大陆人那样爱她没商量,在欧美人面前没有备受关怀的感觉,她就回避 ?

就在高峰会前,法国前文化部长贾克朗 ( Jack Lang ) 访问台北。龙应台作为在任文化部长热情地接待了贾克朗。席间,一位熟悉龙应台的教授对贾克朗说,当初龙应台担任台北市文化主管官员,她去巴黎访问要求约见您的时候,您回信说行程太忙抽不出时间。贾克朗惊奇地说,有这么回事吗 ? 教授说,那封信我带来了。

从现在起,因为有了交情,贾克朗恐怕不敢不爱龙应台了。不过实际上比贾克朗更重要的是,台湾本地人爱龙应台。在流行音乐推广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龙应台 ? 我们就面对面开会过。她管得可细致啦,来开会的专家住什么酒店,会场设在那里,流程怎么走,她都管。本来会议只有一天,但她觉得这么重要的会,应该把问题说透,是她要把会期改为两天的。

工作人员强调,龙应台是个明星,她用一种听起来挺随意的语气描述着与龙应台一起开会的情景。这让我立刻知道,她挺喜欢龙应台,觉得和文学明星一起工作,是很有面子的事,无关痛痒地批评龙部长一两句,那就更有面子,好像那明星就是隔壁办公室的同事,也是可以东家长西家短的对象。当我还真以为她对龙应台不以为然的时候,她补了一句说,龙应台所有的书她都读过。我心想,原来你是粉丝。

不过,不管谁爱谁,爱谁谁,龙应台对台湾流行音乐走向国际的政策应该明确,而不能仅仅用技术性的干预来代替。

客观地说,台湾文化部承袭了过去新闻局的做法,每年举办华语流行音乐高峰会,每年拿出补助金送艺人到法国的坎城和巴黎举办演出,这本身就是在制度上,体系上维护了增强台湾音乐在国际市场能见度的平台。

然而单纯的,被动的制度延续不等于政策上的高瞻远瞩,不等于政治上因地制宜,应时应景,有开创性的新作为。当所有人都知道龙应台是一个创作明星,具有高水准的创意能力的时候,她在华语流行音乐上的政策缺失,她的缺席多少让台湾的业界感到遗憾,原来正好可以借龙应台的人气,龙应台的国际知名度和她的政治智慧和创意让台湾流行音乐在国际间快点流行起来,可惜大家发现,到头来,至少到现在,在这方面谁也没能沾到多少光。她在幕后的那些技术性细节性局部性的婆婆妈妈,比她年长得多的快退休的大妈大婶大娘们说不定会更优秀。

台湾音乐人在国际舞台需要能见度,他们的能见度取决于作为文化部长的龙应台相关政策的能见度。

而龙应台的政策如何能够让欧洲各国的文化部感兴趣,能够促成合作 ? 这不能够坐等欧洲象北京政府那样对台北看起来像是无条件的热情。必须要有专业的国际沟通,必须创造能见度,必须强化能见度才行。这关系到台湾流行音乐能不能在马英九政府的推动和扶持下更顺利地在国际上找到市场。

不见得所有的年轻音乐人在看不清楚龙应台的政策时都要跑到反对党议员管壁玲那里,无比幽默,无比喜剧化地去测试她一管就灵的口号是不是吹牛的。

终于在凌晨三点发现了龙应台。那是在诚品敦南店,在文学部一个显眼的地方,那里有一大堆龙应台的书,边上就是大陆作家冯唐的 « 不二 » 。哎,这是文学家龙应台在本土的能见度,还不能被当作文化部长龙应台在国际上的靓点。当台湾的音乐人在巴黎在坎城象抬花轿一样把龙应台抬起来欢呼的时候,你一定知道文化部长的靓点在哪里。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