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气候升温

中国推碳交易试点以减排 气候峰会仍存阴霾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据报已批准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湖北和广东等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法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期望以市场办法实现节能减排。不过,业界认为有难度。

广告

另外,外国传媒普遍对下周一(28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的气候大会能否落实哥本哈根大会的目标存疑,包括三百亿美元启动资金亦因世界经济阴霾密布而难以到位,遑论到2020年达到每年一千亿美元的规模,对此,身兼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解振华明言,中方理解西方经济的困难,但融资机制是长期的,「现在有(经济)困难可以少出一点,但是将来融资还是要满足资金的相关要求。」他指出,中方坚持《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期望在德班会议上讨论落实细节和资金启动情况。

解振华24日会率团到德班参加会议,他在行前记者会上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时透露,法改委已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并将推广碳交易试点,争取全国建立碳交易市场。

所谓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通常由高排放的生产者(如钢铁厂)向节能减排的公司购入温室气体排放额,从而达致减缓温室效应。解振华没有透露试点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而中国传媒则引述业内人士透露,除设定试点外,部门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

不过,业界同时忧虑,京津沪等大城市自08年成立环境交易所以来,碳交易规模非常小,以碳交易量最多的北京为例,三年来才交易三百万吨,不及欧洲气候交易所一天的交易量。而开展碳交易的障碍是,不同省市经济发展差异大,如何在碳排放权的分配中兼顾公平和效率并不容易。

中国在落实《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时固然有困难需要克服,西方国家亦不见得比中国好,推动应对气候协议最落力的欧盟近来受欧债危机困扰,关注度已大不如前;美国曾单方面撕毁《京都议定书》,态度可见一班,故此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完结时,能否逼令发达国家按第二承诺期作出大幅度绝对量化减排安排,将成会议是否成功召开的标准。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