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台北一周

大陆富豪陈光标赴台济贫模式冲击两岸价值观

发表时间:

大陆富豪陈光标近日赴台湾行善,计划捐出一亿多人民币给台湾的贫苦家庭,。但是,他一向采取的高调行善」的方式在台湾舆论中引发重大争议,批评声浪四起,暴露出两岸文化和价值观上的不同。

台北一周
台北一周 RFI
广告

●这几天,大陆富豪陈光标在台湾行善,引起高度瞩目,记者几乎每天紧跟著他的行程,广播、电视、报纸都大篇幅地报导,使他成为台湾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什么陈光标此行这么受到台湾各界的重视?

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价值观的冲突。陈光标虽然不是「中国首富」,但他自称「中国首善」,历年来他在中国大陆已经捐出的款项合计达到13亿人民币。但是他一向採取「高调行善」的方式,比如就在来台湾之前的那个星期天,他刚在南京捐出1500万人民币,他把这些鉅款全部带到现场,堆成一堵「钱墙」,供媒体拍照,四周还有保全人员戒护;这不是第一次,去年初,他宣布捐款3300万人民币给大陆西部的贫困家庭,也採取同样的做法,在大陆已经引发一些批评。所以当他宣布要用同样方式来台湾捐出一亿多人民币给台湾的贫苦家庭后,就引发了重大争议,批评声浪四起,主要的争议是受赠者的尊严问题,台湾舆论认为,不是有钱就可以叫贫苦民众来排队领钱,这样的做法在当今的文明社会中显得不够细腻。

●在台湾,如果企业家捐款做公益,通常採用什么方式呢?

台湾最大的慈善团体是「慈济功德会」,他们长年在世界各地賑灾济贫的事蹟,可以说闻名全球。证严法师非常重视灾民的心理感受,比如前年台湾南部发生八八水灾,慈济发动全台志工到灾民家中打扫,结束离开时,儘管满身污泥也一定向灾民鞠躬道别,这是一种态度。发放物资的时候,慈济志工一定双手奉上,外加九十度鞠躬,并且把灾民称为「感恩户」,意思是,感激灾民让他们有机会付出。这种救灾济贫的思维,可以说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同样拿商人来比较,台湾首富郭台铭的作法也比较细腻,比如他曾透过永龄基金会捐给台湾大学150亿台币兴建癌症医院;比如在山西省,捐出一亿多元,协助当地的老人和残疾病童等公益基金会兴建房舍;汶川大地震之后,郭台铭也以自己和富士康的名义捐给救灾专户6000万人民币。通常在台湾最高调的捐款方式就是製作一张超大型的支票当众交给受款单位的代表,从来没看过把现金堆成一堵墙,现场逐一发放救助金的。

●陈光标原定前往台湾的七个县市发放善款,据说,各县市政府的反应也都不一样?

对,各县市政府的反应不一,可以这么理解:早期台湾是「亚洲四小龙」的时候,经济发展和国民所得远非大陆可比,但风水轮流转,这两年,当全球受金融风暴冲击尚未復甦之际,大陆经济成长率却是8%到10%,GDP全球第二,连欧巴马总统都得买帐,所以当陈光标摆明要来台湾「济贫」的时候,台湾各界可以说感受到莫大的震撼,中产阶级内心五味杂陈,绿营人士和独派团体更是担心陈光标在台湾洒下的不仅是钞票,还有中共统战的种子。所以各县市政府也面对很大的压力,太欢迎怕有政治效应,拒绝又担心民众反弹。比方,台北市长郝龙斌认为,博爱不等於施捨,做善事应该要入境问俗,顾及受赠者的尊严与感受,透过民间公益团体的协助比较妥当;高雄市长陈菊也认为,应该注意在行善的过程中,不要使低收入者被标籤化;民进党的宜兰县长不客气的说,这是糟蹋人的方式,宜兰县不食嗟来之食。但新竹县就很欢迎,县政府不但配合,还决定颁给陈光标感谢状。可能也因为新闻闹得太大,陈光标先是决定把那堵「钱墙」改成「红包墙」,现场发红包,最后连红包墙也取消了,有的县市由陈光标直接把钱汇进社会救助金的专户;有的透过妇联会、红十字会接受捐款,再转发给贫民;也有两个县市愿意举办公开活动配合,活动叫做「两岸心,温馨情」,贫户到现场接受捐款,符合陈光标的原始想法,不过也有修正,不是一个个上去领,而是逐一发到座位上,可以说,最后以多元的方式来处理。

●现在陈光标在台湾的慈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整体来说,台湾的舆论怎么看待这次几乎持续了一个礼拜的「慈善风暴」呢?

首先陈光标这次有五十三位大陆企业家和他一起来,他们在台湾的捐献是大陆270家企业的爱心汇总,这份关怀令人感动。另外,陈光标说他将在台湾投资,未来他每年也将捐出他在台企业获利的60%给台湾的贫苦大众;加上他曾经宣布,个人百年后也将和巴菲特一样「裸捐」,把所有家财捐给社会,这些都令人肯定。但台湾的媒体也观察到,陈光标高调行善的背后,存在一些和台湾不同的价值观,比如在他的观念裡,可能认为「温饱」是第一人权,「尊严」是其次。其次就是「只要目的正当,手段就是正当」,因为陈光标说,他在大陆高调行善的目的,是要鼓励更多人参与行善,似乎认为,因为这个崇高的目的,就可以忽略受惠者的尊严。有点像是「为了大我,小我可以被牺牲」,但是的台湾社会观念并非如此,个别的尊重和照顾仍不可忽略。台湾媒体的评论认为,在两岸全面展开交流之际,台湾显然已经开始受到大陆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陈光标济贫事件说不定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会如何发展,值得全球华人共同省思。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