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文化艺术

李迅看戛纳:暴力影片也是对人性思考探索方式

发表时间:

戛纳电影节是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因此选片的水品代表电影节的水平,也直接影响着电影节本身的信誉,红毯,明星实际上都是表面的,重点要拼的还是电影的质量。

戛纳电影宫
戛纳电影宫 @RFI
广告

每年除了影迷和来自全球的媒体,也有不少研究电影的人士到戛纳电影节来观摩,为电影趋势把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部主任李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专业人士,他解释了他来戛纳电影节的目的:

李迅:到戛纳主要还是看电影语言形式、风格和技巧结构。因为我比较注重美学的方面的关注,基本上就是来看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做什么电影,在拍什么,现在呈现出来的最新的状态和趋势是什么。应该说戛纳电影节不愧是世界顶尖的电影节,选片的水平、质量、多样性以及对电影风格和国家的考虑都很周到,包括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这些国家的影片,虽然并不是全部都很好,但有突出的地方,至少能够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风貌和目前的电影创作状态,所以应该说能来戛纳,能看到这些东西是一个特别好的事。

来戛纳也希望看到一些老导演现在的创作状态,是否依然老刀不老,也希望看到一些新导演的出色表现。

法广: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上,入围主竞赛单元的有贾樟柯的新作《江湖儿女》,一种注目单元则有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你如何看着两部华语影片?中国电影如今在国际上又有何种地位或特色?

李迅:应该说两部影片都有很强的中国代表性。

从贾樟柯的这部影片看,这部新片集合了著名的监制,自己在片中还要饰演一个角色,还请了不少明星来串场,实际上我觉得这部影片有市场和商业考量。影片的内容是关于一个曾称霸一方的人,进监狱没落后的遭遇。故事本身与他之前纯艺术或生活等特点相比,也更贴近商业。黑社会、打拼、命案、犯罪等因素可能就是他更强烈的关于市场的考量的安排。在中国一个大的环境下,这是很正常的,艺术电影毕竟要走向观众,走向市场,所以有这方面的考虑是不是意味着他今后要更贴近观众和市场的可能性的实验,从这个角度说,应该说也是非常合理的,没有问题。

而从毕赣的创作来说,就可以看到中国还是有些导演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和想法,基本不妥协,虽然从影片的故事来说,虽然讲的也是地方上的一个杀手,回家乡寻找自己过去的一个梦幻。但 从他的手法和形式都可以看到毕赣对于自己对艺术追求和理想的坚持,影片里有很多非常细致和精巧的设计,从语言,影像到整个结构的设计 ,包括3D技术的使用实际上都是要跟他要表达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前半部分2D的部分基本上就是像艺术片的叙事,空间化,碎片化的记忆性的叙事方式,看上去好像很凌乱、零散,但是实际上注意到每个话语,每次交谈,甚至每个影像之间互相都有关系,特别是这些破碎的东西到最后的3D长镜头时,基本上都被整合了进去,变成了非常重要的元素。所以艺术的质量非常高,因此我也非常高兴能看到中国还有这样在电影艺术方面不次于国际上的一些大师们艺术水平的电影。

法广:这的确是一部十分独特的影片,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也难以把握,这样的艺术影片,对观众的接受能力显然也是一种挑战…..

李迅:从目前看,至少最近几年,中国的艺术片观众在逐渐增多,观众群也开始固定下来。电影资料馆有一个机构叫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现在全国已经有一千五百个荧屏了,目前为止发行最好的是美国影片《三块广告牌》,能够达到相当于一千万美元的票房。尽管这部影片偏商业,但应该说它非常有风格,非常注重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跨界的, 同时非常具有艺术性,因此这样的片子我们也注意发行,因为毕竟艺术电影的观众是多样性的,一方面有些导演,包括毕赣,李睿君等导演都非常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需要发行他们的片子来适应那些喜欢他们电影的观众, 另外,也还有逐渐培养起来的对于那些低成本,小众化的类型片的观众群。

在戛纳电影节,我也注意到每个单元都非常风格化的类型片。所以我也很高兴看到在戛纳可以看到片艺术的电影观众的整体结构,这也给我们提供一个很有意思的艺术经验,就是当我们在放映和策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照顾多元化的因素来适应观众不同的需求。

因为是多元化,因此那些很文艺的、很文学的也是一部分,另外还有非常愿意看很风格化的实验片。实际上从电影史上看,有很多大师,包括诺兰的影片,或这次进入主竞赛单元的美国影片《银湖之底》都会有类型片的元素,也有犯罪的元素,甚至有重口味,古怪的,奇幻的成分,这样的影片年轻人可能更喜欢。

在戛纳看到这样的影片后,也会让人思考国内电影的那种始终有些单一的创作,还在追寻着现实主义的,有些僵化和刻板的模式,今后是否还是应该有多元化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戛纳电影节还是非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或者说很多好的片子。

法广:作为一个研究电影史的学者,你是否认为目前电影已经走到了一个不能仅靠讲故事的方式来支撑的艺术形式了吗?像毕赣这样的碎片式的,有诗意的影片,和《银湖之底》这样的有很多要表达成分的元素,但最后观众也还是有些一头雾水的影片,是一种大的趋势吗?

李迅:一般来讲,有野心的导演,或者说有很强艺术想象力的导演,肯定不会被好莱坞式的,或者类型片这样的线性趋势锁定,肯定不会循规蹈矩地创作。如果要创新就需要进行空间化的创作,包括意识流,随心所欲,很强的想象力可能会是他们创作的支撑点,更重要的可能就是对结构的调整和把握,包括影片里究竟要说什么,也就是对思想性的把握,有了这样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之后,可能更为重要。从这一点来看,也许是世界上大家目前都在追求,探索和学习的东西,电影的发展,包括商业电影在内都势必要借鉴这类创作,否则就太刻板了。艺术片的想象力,创造力可以给商业电影提供养料,让商业电影得到发展。所以,这样非常具有想象力,非常狂野的,在美学探索上非常激进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在商业电影上,也会有一些导演,会将艺术电影上的长处拿过来,进而构成 一个能在整体的电影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动力。

法广:作为第七种艺术形式,电影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也要经过从古典到超现实主义的演变过程吗?

李迅:是的,因为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包括很多新媒体的发展,对影像的门槛非常低,有各种型号的摄影机出现在市场上,也会有更多的人来从事影像创造工作,这样就更需要艺术上够规格的,能对整个电影的发展构成向前推动力的作品出现。

数字电影的出现代替了胶片电影,3D之后又出现了VR虚拟影片,我认为这些技术都在帮助和促进电影,或者我们现在所称的常规的电影,有一个更强的发展才能适应, 但常规电影是不可被代替的,这一点也已经被证明;但是从技术上讲应该成为一种刺激,刺激电影艺术进一步整体性的发展。这是特别好的一点,戛纳电影节也有一个特别好的传统,就是没有艺术片和商业片孰高孰低之分。这样在电影创造力的探索和发挥的问题上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对观众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法广:电影也没有孰好孰坏之分,关键还是要看能带给观众什么触动和感受?

李迅:是的,一个电影总有一些观众喜欢,一些观众不喜欢,但这都没关系,喜欢的人会很享受,不喜欢的人也可能会在其他的电影里找到乐趣。在电影节上就能找到个人喜欢看的东西。

法广:暴力镜头在此次电影节上的选片中也非常普遍,丹麦导演拉斯 ·冯提尔而的影片因为过于暴力的镜头引发观众的批评,您如何看影片中的暴力?

李迅:首先,从创作角度看,有些暴力是对很独门的,很偏的对影像故事的嗜好的人来做,从电影历史上看历史非常久远,从默片到现在一直都有人在做这样的影片,成本很低,适合特定的观众群,所以基本上也还是在市场销售渠道都很很容易找到。但所谓的“主流电影”也常常会受到这样的影响,慢慢也会加入一些观众感兴趣的成分,现在有些“很重口味”的东西以前都是不可能的,好莱坞也有不能定到二级的定律,二级就是“自杀”,但现在有很多在美国卖座的片子都是二级,十年来有很多这样的片子,所以这时候就看到暴力的电影对主流的影响,也逐渐会被观众接受,得到承认和认可。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导演做这样的影片的目的并不是只为了少数观众,而是具有更大的野心,比如要对人性进行考察。人的理性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高的阶段了,但为什么还会大规模的杀人。从一战到二战,到现在世界各地的冲突和战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时就需要用暴力这样的题材去探索人性中很本质的方面,这一点在欧洲历史上有很深远的历史渊源,在拉斯·冯提尔的影片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的二战和现在的一些暴力影像。影片的故事本身很冷血, 大家都很理性,但是暴力也是人性造成的,理性并不代表可以阻止暴力的出现。

当然不同的导演在对其进行思考和表现时,会有自己不同的思路,分寸和艺术等考虑,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表现也会不同。

拉斯·冯提尔的影片这次被安排在主竞赛单元之外进行放映,实际上也是对他的一种认可,之前因为他的言论丑闻,很多年被拒之门外,从这部影片看,可以看出他很多年来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路,从他的影片中可以看出他的深刻,并不是像一般的商业和“艺术类”电影的那种温和和平淡和唯美的调子, 这样的东西现在都变成了消费,而这样的触目惊心的影片反而能够让人更多地思考人类的处境和人类自身的问题。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