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生态 健康与科技

人类活动正加速野生动物种群消亡至关键节点

发表时间: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10月30日发布的最新《地球生命力报告》,人类活动正加速野生动物种群消亡。1970年至2014年的44年间,全球60%的野生脊椎动物种群已经不复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不仅面对气候变暖的威胁,也面对物种消亡与氮磷循环失衡对地球生命的破坏,而这些破坏也最终将影响人类的经济生活与发展。

亚洲地区文化认为犀牛角有药用功效,刺激犀牛市场需求,导致猎杀行为,而犀牛角的所谓药效从未有科学证明。
亚洲地区文化认为犀牛角有药用功效,刺激犀牛市场需求,导致猎杀行为,而犀牛角的所谓药效从未有科学证明。 WWF-Canon/Martin Harvey
广告

世界自然基金会自1998年起每两年发布一次《地球生命力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数量相较1970年下降了60%,而且消亡速度正在加快,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珊瑚以及苏铁科植物五大物种消亡加速尤其严重。总体而言,物种灭绝率与仅仅几个世纪以前人类活动开始影响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平衡的年代相比,提高100倍到1千倍不等。科学家认为,这表明人类正面临一场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动物种群消亡速度因地区和种类而异。这44年间,淡水动物种群减少速度达到83%。而由于猎杀,全球大象数量已经减少了86%。在坦桑尼亚,仅在2009年至2014年的五年间,大象数目就减少了66%。野生动物种群减少最严重的地区在加勒比海和南美,达到89%。北美和冰岛地区情况略显松缓,但动物种群也减少了23%。

物种诞生与消亡虽然有其自然规律,但这些动物种群加速消亡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根据这份报告,导致野生动物种群消亡的最主要因素是这些动物的栖息环境消失或退化。而导致它们的栖息环境消失的主要因素则是人类的生产生活:集约化农业,采矿、城市化等人类活动都不断导致森林砍伐、土壤枯竭或过度人工化。20%的亚马逊森林已经在最近50年消失,热带森林覆盖面积在世界各地都在不断缩小,而导致森林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大豆工业以及棕榈油需求的增长,以及养殖业的发展。2000年至2014年的14年间,全球原始森林面积减少了92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法国与德国两国面积的总和。卫星数据还显示,2014年之2016年的两年间,全球森林面积缩小速度与前15年相比,加快了20%。全球目前只有25%的土地尚没有人类生活的足迹。但生物多样化专家估计,到2050年时,人类活动尚不会涉足的土地将只剩下10%左右。报告显示,土壤破坏程度目前已经亮起红色警报,海洋酸化以及淡水资源的状况也不乐观。

在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消失因素之外,还有过度捕捞、偷猎、环境污染、外来入侵物种、疾病、气候失调等等因素。

物种加速消亡伴随了人类消费快速增长的脚步。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部负责人兰博蒂尼(Marco Lambertini)向法新社表示,能源消耗及生产与食物消费是物种消亡加速的两大因素。40%的土地用于食物生产,70%的水资源用于能源与食物消费,更不用说80%的森林砍伐是缘于对大豆、棕榈油、养殖业等活动的需求。

两百多万年来,人类依赖大自然的无穷奉献。专家估计,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总量每年相当于125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5倍。但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越来越多。人类每年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已经超过这些自然资源可以在一年内更新再生的能力。这种过度索取必然无法持久,也将最终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近年来,气候变暖的危害加速显现,推动了人们对此问题的重视。各国政府也在多年的犹豫与讨价还价之后,在2015年达成了在本世纪末将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在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到2摄氏度的巴黎气候协定。但地球自身生态体系的失衡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生物多样性专家认为,物种消失以及氮磷循环失衡已经达到除气候变暖之外的另外两个自然平衡的极限。专家们希望,2020年在北京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能够达成一项类似巴黎气候协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定。

不过,就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就全球野生动物群种消亡敲响警钟的前夜,中国政府刚刚宣布解除自1993年起执行的犀牛和虎及其制品商业行为的禁令。虽然北京当局强调是在严格管制下、有条件地允许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的贸易行为,但一些国际动物保护非政府团体认为,解除这项禁令对于宣布野生犀牛与虎的死刑,只能提升对野生动物的威胁。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