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港府首次拒发外国记者签证引发强烈反弹

发表时间:

两天前才得知其记者工作签证未能获准延长的英国《金融时报》驻香港记者马凯(Victor Mallet)7日在外出返回香港时获知他只有一份为期7天的签证,也就是说他必须在7天之内离开香港。马凯是《金融时报亚太地区主编,同时也是外国驻香港记者协会副主席。《金融时报》5日在获悉其记者的工作签证延长申请被拒绝后曾发表公报,表示这是《金融时报》首次在香港遇到这样的问题。的确,近年来外国驻京记者因其报道不符合北京当局口味被拒绝(延长)工作签证,并被限期离境的事频繁发生,但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发生却是少有。香港记者协会就此自6日起在网络上发起“一人一信”联署活动,要求香港特区政府解释拒绝《金融时报》记者工作签证的理由。活动在民间得到广泛响应。香港记协等多个团体8日当地时间下午一点前往港府总部,递交联署信,要求政府做出答复。香港记协主席杨建兴先生通过电话向我们介绍了相关情况:

《金融时报》亚太区主编马凯2018年8月14日在驻港外国记者协会邀请陈浩天演讲活动中支持活动。马凯是驻港外国记者协会的第一副主席。
《金融时报》亚太区主编马凯2018年8月14日在驻港外国记者协会邀请陈浩天演讲活动中支持活动。马凯是驻港外国记者协会的第一副主席。 Paul Yeung/Pool via 路透社
广告

杨建兴:“香港以及两个国际新闻机构(包括无国界记者)多个组织:国际记者联会和香港四个媒体团体(包括香港外国记者会、记协)等,周末时,联署信件给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希望政府解释不给英国《金融时报》编辑发放工作签证的理由,因为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对香港的建制和言论自由有很负面的影响。政府一直没有一个很合理的解释。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的话,我们希望政府取消拒绝给《金融时报》编辑工作签证的决定。周末期间,我们将联署信发在网上,请香港市民和其他朋友,“一人一信”,通过网络,直接将(联署)信件传给特首办公室。现在起码有一万五千人(参加)发送。我们今天(去政府总部)只是把联署信件交给政府总部,希望他们转给特首,希望(特首)能够回应我们的要求。

杨建兴:“这次请愿活动之后,我们目前暂时没有其他行动计划,先看看政府怎么回应。“

杨建兴:“马凯两年前来香港,要求工作签证时完全没有遇到问题。两年后他要求延长遭到拒绝。我们能够想到的原因就是外国记者会今年8月的时候,邀请香港民族党召集人陈浩天参会、演讲。(陈浩天)演讲中提到香港独立的问题。当时,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都谴责外国记者会,认为他们不应当给陈浩天这样一个平台,去宣传港独。但是,(香港)记协和外国记者会的立场是:邀请不同人士讲述他们的想法,给记者一个机会,向他们提问,这属于很正常的香港新闻自由、言论自由范畴。只要不是违法活动。如果只是因为一些政治压力而不组织这样的活动的话,这无形中是收窄了言论自由的范畴。这对新闻自由有很负面的影响。”

香港民族党虽然不久前被司法部门取缔,但8月份,外国记者协会邀请他参会发表演讲时,该党尚未被取缔,因此,外国记者协会的邀请并没有触犯法律。香港政府当时虽然就记协邀请陈浩天提出抗议与谴责,但并没有指责这项邀请非法。杨建兴先生表示,记者当然会遵守香港相关法律,但为媒体报道设下港独红线,他很担心香港的新闻自由会进一步收窄。

杨建兴:“香港独立作为一种言论,目前,香港法律中没有具体规定,比如规定媒体不得报道或不能访问提出港独观点的人士。我们的忧虑是,如今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已经觉得这些是红线禁区,不应该报道,并变成一种政治压力的话,媒体的自我审查压力会更大。而且,将来如果香港就(基本法)23条立法(法广注:国家安全条例)的话,很多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具体,某些话题媒体可能就不能报道,香港的言论自由空间会越来越缩小。”

法新社8日引述多方途径消息发自香港的报道指出,《金融时报》记者马凯7日外出返回香港入境时,受到香港入境处问讯,没有被自动允许入境。而在正常情况下,英国公民进入香港并不需要签证,而且入境后他们通常可以在港停留180天。《金融时报》表示,香港移民局没有对只给予马凯一张7天有效的旅游签证做出任何解释。《金融时报》表示他们将继续向香港有关当局了解情况。《金融时报》编辑部早些时候评论指出,港府这项拒签决定对在香港的所有人传达了一个令人恐怖的信息。

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均已对此事表达关注。

30名香港最有影响力的律师也8日也发表声明,要求港府就此事做出解释,认为这次前所未有的事件对香港言论自由有深远影响。

从驻港外国记者协会邀请时任香港民族党召集人陈浩天演讲引发的风波、民族党最终被司法当局宣布取缔,到《金融时报》驻港记者被拒绝工作签证,再联想几天前中国央视驻伦敦记者大闹英国保守党组织的一次香港议题讨论会,可以看出一再强调三个自信的中国政府目前面对任何香港独立的言论尤如惊弓之鸟。但是,中央政府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几年前还声音弱小、几乎无人理会的港独声音何以在今天如此吸引舆论关注?香港民族党原本追随者寥寥,何以如今变成了香港言论空间收窄的象征?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