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观察中国

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舆论不看好中美谈判的前景  

发表时间:

 日本大阪G20中美两国元首“习特会”,打破多月以来中美贸易战的僵局,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习特会”的分析评论。

习近平与特朗普在日本大阪 2019年6月29日
习近平与特朗普在日本大阪 2019年6月29日 路透社
广告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于泽远的评论称:“或许是要证明这次‘习特会’‘非常非常好’,特朗普在会后的记者会上宣布中美关系将‘回到正轨’,并称他允许美国公司继续向中国电信巨头华为销售产品。”“但国际舆论并不看好中美谈判的前景,中国主流官媒也没有大书特书大阪‘习特会’的成果,而是认为接下来关键的是美方‘既要说到,更要做到’。《人民日报》发表署名‘钟声’的评论说,中美作出重启经贸磋商的决定,表明愿意通过对话磋商寻找彼此都能接受的办法来解决问题,‘问题是还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新华社也发表文章称,如果没有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具体行动,依然反复‘变脸’、漫天要价,重启的磋商也不会有结果。”“包括中国舆论在内的国际舆论不看好中美经贸谈判的前景,既有过去一年多中美经贸谈判屡谈屡挫,双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历史依据,也有双方在接下来经贸谈判中难以回避和调和的底线冲突。”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中美经贸磋商重启后的情况更为关键。不能不说,美方过去有过多次出尔反尔的表现,美国权力结构的复杂性、执政团队内部的分歧、选举游戏的影响都是美方变数多的原因。不仅中方必然对此有所警惕,国际社会应当说也对美方态度的不稳定有过诸多领教。”“要看到,我们过去一年多、尤其是过去两个月敢于斗争、坚持斗争,对中美大阪峰会形成积极结果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愿意通过磋商解决问题,同时不怕打、也打不垮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完整,也越来越可信,这对我们参与塑造平等、相互尊重的中美谈判格局具有决定性意义。”“国际上有人怀疑:面临战略性冲击时,中国能站得稳吗,做得到临阵不乱吗?中国社会面对贸易战风雨的表现应当说做出了明确回答。”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中美元首会晤的结果,一如所料,没有签订协议,也没有不欢而散,只是承诺继续谈判。国际社会能够准确预测这个结果,是洞悉中美双方都不能承担继续互斗下去的恶果。”“习近平在跟特朗普会晤时提出: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以及合作比摩擦好,对话比对抗好。这个主张,理应是国际关系的良好准则,是化解矛盾而不是加深猜疑的做法,是有可能达至互惠互利而不是走向零和的策略。无论中国是希望跟美国发展长久的合作关系,还是以谈判作为拖延手段,为经济转型,以及为发展高科技争取时间,这个主张对中美关系维持现状是有利的;美国没有正面回应这个主张,但恢复谈判本身就是以行动回应,希望美方也能长期以此作为处理美中关系的准则。 ”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这次大阪川习会使美中贸易战出现全新局面,习近平转趋强硬,从会前提出三大要求可看出,而川普则因连任选举压力,影响贸易战应对政策,他退缩了,暂时接受鸽派的主张,放弃强硬态度,但善变的川普何时再变回去,很难说。展望美中重开谈判,想有大进展十分不易,因为双方分歧并没有因峰会而改变。川普政府要求北京作出涉及中共经济模式的‘结构性改革’,对习近平来说,根本不可能接受,因为让步了,习可能被视为叛党叛国的‘投降派’,断送政治前途。未来双方达成协议的唯一可能,是川普放弃对中国结构性改革的坚持。这样一来,遏制中国的‘战略大棋’可能虎头蛇尾,见好就收;除了缩减贸易逆差,其他方面收效有限。”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