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环球时报英文社评: 六四让中国对政治动荡有了"免疫"

发表时间:

再有不到一天的时间,曾经波及中国全国、几乎各社会阶层参与、震撼世界舆论的八九64民主运动就将迎来整整30周年,中国官方一如既往讳莫如深,观察指对峙升级中的中美贸易战更提高了北京当局对六四的敏感神经,有关六四话题及30周年纪念几乎在公共媒体和网络全面消失,然而在这一整体的静默下,《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透过其英文版周一少有地就六四发表社论,称30年前的天安门镇压让中国对抵御“政治动乱”产生了免疫。

1989年 5月17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要求民主的学生示威
1989年 5月17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要求民主的学生示威 REUTERS/Ed Nachtrieb
广告

“环球时报”的这篇社论说,1989年6月4日的“事件”已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历史事件,而这种遗忘得以让中国持续取得其惊人的经济发展。

社论这样写道:“自从事件发生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社论表示“天安门事件给中国社会打了疫苗,将大大提高中国未来抵御任何政治动荡的免疫力”。

“环球时报”的这篇社论发表在其英文版上,没有在其中文版中出现,也没有提供网络版内容。

这并不是“环球时报”第一次就六四发声。2015年六四26周年期间,就一封在美中国留学生对六四屠杀真相至国内同学公开信,“环球时报”也曾发社评讥讽和打击该公开信,反而引发中国网民对相关话题的兴趣,社评随后被当局撤下。而此次有关六四让中国对政治动荡“免疫”的社评以英文版发表,也再次体现了中国媒体报道的“内外有别”

发生在1989年春、持续近两个月的89民主抗议运动,几乎涉及中国各个阶层及所有大、中型城市。要求民主改革、反对官倒腐败等诉求的大学生及市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持续七周的大规模示威,在6月3日-4日凌晨的当局军队镇压下戛然而止,镇压所造成的死伤人数,从数百人到上千人,说法不一,而在整整30年后,这段历史在中国仍然是敏感禁忌,官方从未公开过对六四死伤数字的统计。

在对事件的历史定性上,官方从最初称为“反革命暴乱”,到后改称为“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2019年起又改称为“政治动乱”。

“环球时报”在周一的社评中说,“今天的中国显然不存在重现30年前动乱的必要政治条件,中国已经从前苏联、南斯拉夫和一些阿拉伯国家所发生的政治悲剧中吸取了教训”。

与“环球时报”社评语出一辙的是,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稍早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会议上的发言,他在被问及六四时说,三十年前,当局向天安门广场派出坦克军队镇压和平集会的抗议者是“正确的决定”,此后,中国变得更加“稳定”。魏凤和表示,30年来中国经历的重变革证明了这一点,由于中国政府当时采取的措施让“中国享有了稳定和发展”。

法新社的报道提到,像“环球时报”有关六四的社评文章一样,魏凤和的这一表态在中国国内媒体上并没有报道。

与中国对六四的讳莫如深和历史认定相对比的是,在中国境外对六四30周年的各种纪念活动正在各地陆续筹备展开,不少国家官方在纪念日到来之际也再次表明立场,谴责当年动用军队镇压学生和市民的做法。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奥特加斯5月3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六四事件”是一场“大屠杀”,她表示美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要求中国公开死亡人数以及被拘捕、失踪者的下落。同时她也对中国政府在六四30周年临近时封锁打压异见人士的状况表达不安。

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台湾总统蔡英文6月3日在总统府会见“海外民运人士认识台湾民主人权”参访团时,讲话讲六四和40年前发生在台湾的美丽岛事件相对比,称这两大事件都是民主发展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关键点,台海两岸都曾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但之后开始了不一样的发展路径和速度;台湾很坚定地选择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中国虽然在这几年经济发展有进步,但在人权自由上受到很大的限缩“很可惜”。蔡英文表示台湾将会坚守民主价值,同样也关心中国大陆的民主与人权发展这一个“普世价值”。台湾政界力促北京平反六四,台北市市长柯文哲说,六四是近代史的悲剧,台湾前行政院长赖清德评价六四不仅是爱国运动,也是民主运动的开端,而时隔三十年,中国仍未平反六四,没有给予六四在历史上正确的定位。

台湾陆委会周一则以新闻稿的形式,呼吁中共正视历史错误,早日真诚道歉,平反六四,让受难者得以安息,推动民主改革。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