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生态 健康与科技

看中国限制垃圾进口的环保效应

发表时间:

中国政府从今年年初开始禁止进口西方的塑料,废纸以及纺织垃圾等二十多种垃圾,今天中国官媒新华社又再度宣布了中国环境部,商务部以及发改委联署的一份文件,文件规定从明年一月起增加32类禁止进口的固体垃圾,包括钢铁,木材废料以及破损的汽车以及船只零废料。中国官方的上述决定推动西方政府寻找新的垃圾处理方式,也使西方的消费者们重新审视他们目前的消费模式。

中国叫停垃圾进口
中国叫停垃圾进口 网络照片
广告

应该说,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的上述决定为地球的环境带来了福音。使西方消费者们明确意识到,不仅原材料的开发,产品的制造过程会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即使产品使用寿命结束成为垃圾之后也依然给环境造成负担,尤其是当这些垃圾通过远洋货轮从欧美运输到中国,其中所必须耗费的能源以及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往受到消费者们的忽略。

令人遗憾的是, 自从中国拒绝接受西方垃圾之后,长期把中国当作垃圾筒的国家逐渐将垃圾转向泰国,越南以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然而,这种应对措施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但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因为东南亚地区的小国的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达成饱和。而且,塑料等垃圾并不是可以多次回收的原材料,一半只能回收一次,至多回收两次。不能继续回收的塑料因不可能自然分解而不得不被焚烧,而塑料在焚烧过程中将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剧毒气体,所以,应对塑料垃圾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生产塑料产品。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的消费者也越来越注重减低垃圾生产,零垃圾的消费意识逐渐被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们所接受。巴黎的大街上出现了许多专门出现散装商品的商店,顾客可以拿着自己的玻璃瓶去购买洗衣粉,洗发精,以及家庭用的清洁剂等产品。家庭的日常消费品,例如面条,大米,等产品也可以散卖,顾客可以用自带的布袋或者纸袋来包装。因为,塑料口袋,塑料盒子,绝大多数的塑料制品不仅不能多次回收,而且产品内部含有含有聚苯乙烯,内分泌干扰素等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另外,同零垃圾意识同时流行的消费方式就是购买就地生产的产品,无论是日常消费的蔬菜水果还是家庭使用的电器或者家具用品,越来越对的消费者选择使用本地产品,这一方面是为捍卫本国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出于环境考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也使消费者更加意识到消费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的消费模式应该成为过去,因为它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国劳工的可耻的剥削之上,其次,中国制造从原材料到成品出口,其环境代价都是西方同一产品的好几倍。虽然,制造商与进口商能够从中获得巨额利润,虽然消费者也自以为获得廉价产品而一时欢喜,但是,最终造成的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地球环境的极度污染还需我们地球上每个人来买单。

所以中国的出口模式是一个不可能持久的模式。同样,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节中,中国官媒兴奋地介绍当天的网购营业额超过四千亿元人民币,中国的网购业务如何发达等等。殊不知,在全民网购的背后,留下的是大量难以处理的垃圾。据中国国家邮政局统计,中国全国快递在2016年共消耗了约32亿条编织袋、147亿个塑胶袋、37亿个包装箱,以及3亿3000万捲胶带。光是一年消耗的包装纸,就达4600万公吨,相当砍掉7200万棵树。而对快件垃圾的回收率据报道仅仅不到10%。

现代运输,网络商务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不能忽视支撑这一消费模式的巨大的环境代价。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