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环境与发展

法国专家谈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发表时间:

根据联合国粮油组织2016年11月1日公布的一份统计报告,地球大气中将近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来自农业,而其中畜牧业的排放量位居首位,牛羊等动物所排泄的气体以及固体含有大量的甲烷,而甲烷对地球升温的影响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随着地球居民对肉食动物的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畜牧业的排放量也不断大幅度的上升。此外,除了畜牧业之外,农作物种植所施加大量的化肥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氮气。最后,农民在耕地种植时大量使用的农业机械也是二氧化碳的一大排放源,不过,农业机械的排放量相对有限。

环境与发展
环境与发展
广告

 在这样的前 提下,如何在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发展农业?这是全球各国,尤其是农业大国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以及大米生产国,如何在中国发展与气 候变化相容的农业?这是目前法国可持续发展学院(IDDRI)与中国农业部门合作研究的话题。为此我们采访了该合作项目的法方负责人玛丽 海伦·施瓦布( Marie Hélène Schwoob)女士。 

法国 农业研究学院近两年推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项目,名称为千分之四(4 pour1000),目的是减低使用化肥提高农业耕地吸收二氧化碳的强度,因为,如果说农业耕种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话,农作 物在生长过程中也吸收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不仅小麦,大米等植物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且,农业耕地也是囤积温室气体的一大储藏仓库。因 此,法国农业研究学院提倡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减低化肥的使用量,将耕地的吸收温室气体的功能每年提高千分之四,这样,就能够大幅度增加农业耕地的 吸碳量。

法国Iddri 研究学院的学者Marie hélène  Schwoob 女士
法国Iddri 研究学院的学者Marie hélène Schwoob 女士 网络

那么,法国农业部大量宣传推广的千分之四的方法是否激发中国农业部门的兴趣?施瓦布女士详细地回答了本台的问题。

 法广:  首先请您介绍了法国可持续发展学院与中国农业部的合作框架。

 施瓦布女士:这一合作计划是在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ODD的框架下进行的,这个项目的名字叫做可持续发展路径( trajectoire),中方的合作单位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合作项目,从2014年开始启动。一开始是实验阶段,首先在三个国家,中国,乌拉圭,以及英国,目前正在向别的国家展开,例如法国,荷兰以及突尼斯等国。目的是研究如何才能够发展持续性的包容性的农业,在中国我们首先对中国农业做出了整体的评估,了解在农业生产领域采取行动的各类杠杆。目前,中国小组正在进行一些具体的课题研究,研究的主题就玉米以及畜牧草地。

法广: 在您看来,中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施瓦布女士: 中国的农业耕地仅占全球的百分之十,而中国的人口却占全球的百分之二十,这就导致中国农业多年来片面追求生产率,也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尽可能的多生产,中国农民因此使用大量的化肥,例如氮肥,导致中国的耕地受到严重污染,中国的地下水资源也因此受到污染,这是中国的农民一向以来的耕作习惯,而今天,人们要求他们改变目前的耕作方式,在保持同样的生产率的同时,采取更加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采取更加昂贵的耕作方式,因此,对他们来说,这并不一定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往往会采取种种方式,尽可能绕过政府的规定。如果能够通过一些大型的企业来协调或许会更加容易,但是,中国的农业主要依靠的是三亿个体农民。而中国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似乎都不知道如何控制农民。所以,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国农民并没有受到社会足够的尊重,而农民才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最主要的动力。中国政府知道如何同中国的大型企业打交道,但却不知道如何与三亿个体户农民打交道。应该了解农民们的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难题,只有这样,农民们才会接受政府制定的生产规章,我认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法广:法国政府推崇的千分之四的生产模式,这对中国的农业是否也合适?

施瓦布女士: 非常合适,千分之四的生产模式完全应该适合于中国农业,因为土壤问题是中国农业面临的棘手问题,中国政府近期就出台了控制土壤污染计划。试图控制中国耕地土壤的日益贫瘠化。不过,法国农业部推出的千分之四的生产模式意味着必须将稻草以及麦秸等留在耕地地面,以此来堆肥,增加土壤的肥沃度以及吸碳强度,以及延长土壤的生产时期等等。这种耕作方式不一定符合农民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很难使农民们接受。这就使我们面临同样的难题,对我来说,必须首先与农民展开对话,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民的地位过于边缘化。

法广:  中国政府是否可以通过向农民发放援助来促使农民接受?中国农业土壤的吸碳能力是否已经饱和?

施瓦布女士: 对,中国政府推出了许多的农业发展援助转化计划,例如将农作物耕地转化为森林等等,这些援助计划具有一定的实效,但是,我觉得中国农民可能一定会机械地对政府的刺激计划做出回应,因为,今天中国农民最大的希望是到城市打工,耕田种地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很难预测,他们对政府的刺激政策将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因此,应该首先了解中国农民真正的需求。就中国土壤的性能问题,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很难一概而论,一般来说,正如刚才所说的那样,由于过量的使用化肥,中国的土壤十分贫瘠,急需获得恢复,这也是中国政府的主要担心所在,从整体来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壤的有机成分都严重欠缺,都有待于获得大量的补充。

法广:
中国的耕地面积也正在逐渐减少,为了保障一个国家的粮食自主供应,是否有必要设立一个底线,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耕地?

施瓦布女士: 其实,中国政府早在2008年就制定了至少必须保留一亿两千万公顷的耕地的红色底线,但是,中央政府制定的指标很难获得地方政府的遵守。其中原因,首先是土地买卖为地方政府带来巨额的资金收入,其次,是农业生产成果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低,而中国各地地方政府的工作成绩都是由GDP 来衡量的,所以,对地方政府官员来说,发展农业并不能够提高他们的政绩。

法广: 中国政府近年来开始在非洲以及美洲租地生产粮食,从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的角度来计算,这是否值得推行?

施瓦布女士:长期以来,中国坚持粮食供应自给自足的政策,但是,最近几年以来,中国政府逐渐发现在中国国内生产环境等代价过于昂贵,因此开始从国外进口,或者在国外直接生产。不过,如果从数字统计来看,中国在非洲投资的耕地数字远远低于中东地区国家,而且在美洲等地,中国的租用的耕地往往附带有许多不确定性,不仅受到租期的限制,而且当地政府有权利随时终止租赁合同,所以,在国外租地生产等都只是一些附带性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坚决问题。事实上,在中国,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同工业以及能源行业相对比要轻微得多,如果仅仅从环境角度来看,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有必要在环境代价低的国家或者地区生产粮食。

法广: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施瓦布女士:有专家估算,气候变化对中国造成的粮食损失比例可能在5%至10%之间,而粮食生产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一大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有专家认为,中国北方农作物的成熟时间可能会加长,而中国南部将可能出现更多的水灾。总而言之,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