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台北一周

台湾历史教科书「日据」与「日治」的争议

发表时间:

●这一周,台湾的媒体大幅报导有关「日治」和「日据」的争议,甚至连马英九总统都出面说话,这个争议到底是怎么来的? 

台北一周
台北一周 RFI
广告

最近台湾有三家出版社编写了三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送到台湾教育部的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审议,既然是历史教科书,里面当然会提到「日据时期」这样的用语,想不到台湾的教科书审定委员会说,必须重编,把「日据」改成「日治」,否则不能出版。三家出版社火了,向立法委员及监察委员陈情,抨击教育「国家教育研究院的官员渎职,检举教科书审定委员会滥权不公,这个新闻才爆发出来。

●为什么不能称为「日据」,一定要改为「日治」呢?「教科书审定委员会」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高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委员会说,二十多年前,台湾都是说「日据」,但因为台湾教科书内容随政治摆动,这个问题已经争执很久,最后决定从「日据」改成「日本殖民统治」是两派意见的最大公约数,所以现在继续沿用「日治」的话,社会成本比较低,而且因为已经在教科书中使用「日治」很久,现在如果新编的教科书要再用「日据」,整个用语的历史过程,从最早的「日据」,到「台湾地位未定论」,再到「日治」,可能都必须有交代,否则一下子就说「日据」,和其他版本的教科书不同,学生会搞混。

●这么说,台湾中学生的历史课本已经长期使用「日治」这样没有国家立场的用词了吗?这是不是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一点都没错,这件事最早要从李登辉时代说起,早期台湾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毫无疑问地都用「日据」,1997年,李登辉执政时期,台湾的九年一贯国中课程纲要,首度规定「日据」改用「日治」。台湾的教科书可以由民间出版社编写出版,但内容必须符合政府订出来的「课程纲要」。李登辉下台之后,陈水扁执政八年,连教育部长都是独派,主张台独人士进入「教科书审定委员会」,从此以后,民间出版社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如果不按照「绿色意志」使用「日治」,就不可能出版,很多出版社因此被迫修改用语,以求生存。这种情形,照理说,在2008年马英九上台之后,应该出现变化,但其实没有,台湾的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在马英九执政五年多之后,这次仍然要求民间出版社必须把「日据」改成「日治」,事情才越闹越大!

●主张历史教科书里应该以「日治」取代「日据」的学者,他们的论点到底是什么?

台湾的政治大学一位教授的谈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日治」是接近历史事实的陈述,因为1895年清帝国战败,将台湾割给日本,日本并不是莫名强占台湾。但使用「日据」就是情绪性很强的字眼,显示反日情绪,他认为,历史虽然有史观,但不可以罔顾事实。但这样的论述引起媒体的反弹,台湾媒体社论就批评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以不平等条约的勒索条款占据台湾,还不能说是「日据」,社论反问「人类自有历史以来,有几个如此谄媚侵略者的历史学家?」

●台湾学术界对这样的争辩有什么比较深刻的评论吗?

有一位学者的意见十分中肯,他说,历史事件的陈述,使用怎样的词汇表达,涉及到「主体性」或「立场」的问题,这在由政府控管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表现最明显,而不是事实不事实的问题。

比如说,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是站在中国人立场说的;日本当时把侵华战争叫做「大东亚圣战」,他们是要「膺惩暴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惩罚残暴的支那人」。中华民国的历史教科书可以这样写吗?再来,1895年以后,日本的台湾总督府公文,把反抗日本的台湾人称为「匪徒」,其实那是我们心目中的「台湾抗日志士」。再比如,1949年国共内战,共军获胜之后大陆的说法是「全国解放」,但台湾的历史教科书是说「大陆沦陷」,这就是立场问题。

学者批评,教育部应该监督中学历史教科书不要背离宪法精神与国家立场,现在却倒过来,只准使用否定中华民国立场的用词,不准使用站在中华民国立场的用词,令人匪夷所思。

●这个争议,最后怎么解决呢?

可能因为教科书使用「日治」已经太久了,没办法翻案,马英九总统在抗战七十六周年纪念大会致词时提到这件事说,他从小到大都是用「日据」,但他并不反对有人要用「日治」,台湾是民主社会,对历史有不同看法,应该采取包容态度,不宜硬性规定。

至于教育部也让步了,协调之后,出版商同意在标题使用「日本统治时期」,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则同意出版商可以在内文里面用「日据」,但要编写一个「小辞典」,说明两种说法的差距和演变过程。

台湾的媒体分析认为,马英九和教育部同意教科书里面两种用语都可以,应该是为了避免再度因为选举而改动课程纲要,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和社会成本。这件事大概就此落幕了,以后台湾的中学教科书,「日据」和「日治」两种用语都会出现。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